砀山,这座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市)交界的城市,犹如一颗镶嵌在中原大地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因那一口清甜的砀山酥梨而闻名遐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砀山,探寻这千年古郡与酥梨的不解之缘。
千年古砀郡,文化底蕴深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砀郡便是其中之一,汉高祖刘邦还曾担任过砀郡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正式改名为砀山县,两千多年来,文明的火种在这里代代相传,从未熄灭。
这里是人杰地灵的沃土,是五代梁王朱温的故里,明代开国元勋薛显的家乡,也是清朝名相刘罗锅和近代画师齐白石的祖籍地。诗仙李白也曾在此留下 “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的千年佳句,古老的环城河静静流淌,诉说着砀山的沧桑变迁。砀山的文化艺术也是百花齐放。砀山唢呐、四平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砀山也因此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中国传统戏剧之乡。
砀山酥梨,从古至今的甜蜜传承
在砀山的悠悠历史中,砀山酥梨宛如一颗闪耀的明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宋年间,砀山酥梨就已开始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种植规模已初具雏形。明万历《徐州志》首次记载了砀山酥梨,清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更是对其有了明确记载。
砀山酥梨的诞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1128年-1855年,黄河流经砀山。 700多年来,虽留下了一条46.6公里的河床和两岸漫漫黄沙,却也孕育出了珍贵的砀山酥梨。黄河故道从砀山中部东西向穿过,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沙化土地约4.5万公顷。这种沙质土壤透气性良好,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再加上砀山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日照充足,为梨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过世世代代砀山人的精心培育,砀山酥梨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地处黄河故道两岸的砀山人,为了治沙,选择大面积种植梨树,从此,梨树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茁壮成长。目前,砀山酥梨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酥梨约15亿斤,砀山也当之无愧地被誉为 “中国酥梨之乡”。在砀山的梨园中,至今还留存着百年以上老梨树6万余株,它们就像忠诚的卫士,见证了砀山酥梨产业的兴衰变迁,也为现代砀山酥梨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口酥甜,品质卓越
砀山酥梨能在众多梨品种中脱颖而出,凭借的是其卓越的品质。它以果实硕大、黄亮美色、皮薄多汁、肉多核小、甘甜酥脆等特点驰名海内外。当你拿起一个砀山酥梨,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一般单果重量可达250克,大果甚至能突破550克以上。其果实形状近似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卵圆形,果面虽不十分光滑,但果点小巧密集,均匀分布,给人一种质朴的美感。轻轻咬上一口,你会惊叹于它的皮薄,仿佛稍一用力,果皮就会破裂。果肉洁白如玉,质地酥脆爽口,就像无数细小的冰晶在口中瞬间破碎,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浓郁的甜味瞬间在口中散开,甜而不腻,恰到好处,汁水丰富得如同清泉,每一口都能让你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砀山酥梨不仅口感绝佳,营养价值也极高。它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含糖量平均在百分之十三左右。生、熟食俱佳,老少皆宜,“生食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本草纲目》第三十卷对其药用价值也有详实记载,临床证明,砀山酥梨有止渴、生津、祛热消暑、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滋阴降火、凉心解毒等功效,被历代中医称之为 “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
助力销售,共享甜蜜
如今,砀山酥梨已成为砀山的一张亮丽名片,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千年古郡的甜蜜,砀山人民不断努力,在传承传统种植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科技,保障酥梨的品质和产量。宿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成,更是让砀山酥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新鲜地送达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手中。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品尝一口砀山酥梨,那一口酥甜,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砀山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助力砀山酥梨销售,让这份甜蜜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感受砀山的独特魅力。无论是自己品尝,还是馈赠亲友,砀山酥梨都是绝佳的选择。让我们一同共享这份来自千年砀郡的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