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洞察,用真情评说——《人民日报记者怎样写短论》读后
来源: 新闻战线 2024-06-17 14:54:30 责编: 周蕾 安云芝

刘杰,是我所敬仰的人民日报同事,尊之如兄。他的大作《人民日报记者怎样写短论》付梓,嘱我作序,着实愧不敢当。细细读过一遍后,很是感叹,倒是颇有些话想说。不敢称序,算是读后感吧。

刘杰兄是人民日报老记者,在地方浸润数十年,辗转于安徽—山西—安徽。晋的黄土地,曾经龙兴虎啸,胡汉撕扯,拥有北地熙来攘往诸民族灵动浩荡的鲜活血脉;皖的江淮间,桐城派文贯古今,徽商群通江达海,更存续着典雅坚韧的汉文化智慧本真的淳厚回响。中国历史的辉煌与苦难,在这里黏稠得简直难以挪步,同时也意味着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这里的矛盾与挑战,较之沿海更加多元更加艰巨。刘杰兄就在这样的时代转型期,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记者,直面困顿与希望,保守与新生,采访了诸多重大新闻事件,深入古老华夏毛细血管间,一步一思,一饭一察。随时思考,不断输出,已经成为他融入骨髓的职业习惯。这本书,是他对写好新闻短论的系统性思考,更是他这份职业习惯的微观实录与学术总结。

《人民日报记者怎样写短论》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这部书,与其说是教人写短论,不如说是从一个新的角度,透视一位人民日报地方分社卓越记者的成长史。刘杰兄卸任人民日报记者之后,担纲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从丰厚的新闻实践中不断潜心研究,这是他最新的思考成果,值得年轻记者和新闻学子深长思之,从中获益。

本书的特色非常鲜明。

一是思接千载,文以载道

刘杰兄将新闻评论前辈的流响,贯穿在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向读者倾囊以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法度,就是源自先贤“短论”的源远流长。他以深厚的古文功底爬梳剔抉,仿佛是一位娴熟的导游,又如解牛的庖丁,向我们指点在幽深绵长的历史隧道中,展现司马迁、韩愈、欧阳修们的手挥目送,是如何能够在短论中运斤成风,让读者原本眼中的一瞥惊鸿,是如何飞翔得游刃有余,又是怎样将“古今之变,天下之能”变成自己的学养与评论功底的。

这也是本书专业性的最好体现。作者厘清了新闻“短论”的前世今生,满溢着中国气派、中国气蕴。他甚至诚恳地给出了新闻前辈和自己深思熟虑地写好新闻短论的必读范本:

徐铸成在《新闻丛谈》中讲到自己的体会,为了提高新闻言论水平,他购买了些书籍,有计划地顺序学习,细读《资治通鉴》,并推及《史记》《汉书》等前四史及《晋书》,以后还逐篇读了明清之际学者王夫子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从而理解到这些书籍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科目。笔者认为,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短论,《新五代史》有关史论,以及《古文观止》和其他史传中的精彩短论,都应该是记者写好短论的借鉴经典。

事实上,作者希冀后学们从中汲取的,并不只是性灵和文字的滋养,更有一份堂皇正大的家国情怀,这便是文以载道的力量。士不可以不弘毅,再短小的文字,也充满推动社会进步的心心念念。他从先秦一直追溯到“之江新语”,到人民日报记者的天下己任,这是“我将无我”的初心使命,更是党中央机关报记者的责任担当。思接千载的道统,在刘杰兄的新作中贯穿得十分彻底,具象地说明了,什么是薪火相传,心魂相守。

二是夫子自道,善接地气

人民日报记者都知道老社长杨振武常说的一句话:“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这里蕴含着“顶天”与“立地”的双重含义以及相互促进。事实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进程中,一条重要经验便是,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基层“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得失,为决策层的系统性擘画提供重要依据。

刘杰兄对这句话的感触尤为深刻,否则他不会在

采访之余,目光灼灼地盯着基层、瞄着实情,更不会着手成春,不断有出色的“短论”面世。

且看书中他举的一例,关于人民日报“今日谈”《一周六天会,咋工作?》的“出笼”经过:他刚到山西记者站,就下乡采访,一等二等不见镇领导,快下班才见镇长从县里赶回来,抱怨说同样的会,省里开罢市里开,市里开罢县里开,一连6天都在会上泡,咋工作?等了半天的记者也一肚子不高兴。搁别人,气了互发几句牢骚,也就罢了。刘杰却不吐不快,立即写就短论刊发,不光为基层干部和记者自己解了气,更用有力的论证,明辨是非,指出以会议贯彻会议就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应该鞭辟入里,痛加挞伐,为基层干部松绑,多些抓落实的时间。由于问题抓得准,鞭挞不留情,引起省委领导高度重视,文山会海得到一定遏制。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除了夫子自道,更有广征博引,举贤荐能。比如,作者激赏的王慧敏,在河南虞城乡村挂职两年,开辟“乡村手记”专栏,写的都是源于“田间地头”的所思所想。这样的人民日报记者还有不少。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就说过,“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书写短论,自然要站在真理一边,越近越靠谱,才能做到人民至上,力倡改革,解决积弊,推动发展。

三是记者短论,相辅相成

本书是资深记者基于从业经验研究短论写作的学术著作,和专业评论员的心得殊有不同。记者写评论,除了有接地气的优势,更能与采访写作相互成就。唯有沉下去洞察,才能站起来评说。也许可称为,“采”而不思则罔,思而不“采”则殆。

作者于此颇有心得:学会写短论,对于记者而言,还有别样的收获,那就是多一把刷子,就有了多一手获取意外惊喜的本领。当别人抢先报道了新闻事实之时,你可用短论去偿补缺失;当别人没有发现新闻事实时,你可用事实报道加短论获得双重收成。因为短论是别样思维,遇到新的事物,总会比别人多一样思考,因而也会多一种对事实的表达方式,角度新颖的短论总能给自己开拓新的收获渠道。

当然,记者怎样才能写好短论呢?刘杰兄用一本书来详尽解答,答案便在其中了,不妨开卷细读……或许,循道而去,读者诸君亦能做到“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境界呢!

(作者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