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媒云乡镇融: 重建本地用户连接 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来源: 新闻世界 2024-09-30 16:10:36 责编: 周蕾 安云芝

40多年前的1978年,随着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大包干”、迎来了粮食大丰收,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随之拉开。

40年后的2018年,一份媒体融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递交到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班子面前,媒体云、乡镇融、平台化建设、重构核心用户链、省域全覆盖、垂直领域深耕、全面互联互融的融合传播矩阵等关键词,让期盼转型发展走向深入的传统媒体人怦然心动:就这么干!

几个月后,乡镇融项目成功上线,敢为人先的安徽人,这一次要以乡镇融为平台,把好消息传达到乡镇,把精神食粮送到乡村,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几年后的今天,乡镇融项目已由上线初期的3个县区的60多个乡镇入驻,发展到如今的900多个乡镇入驻,全省乡镇覆盖率达71.5%;实现了乡镇新闻宣传移动端、网端和纸端融合传播,通过“报、网、微、端”互动,打通了乡村新闻宣传和资讯服务“最后一公里”,可持续为乡镇提供新闻宣传和特色资源推介服务;同时,运营收入逐年增加,到2023年累计达3500万元,实现利润1400万元。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成功运营乡镇融项目的基础上,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还独自孵化了老兵融和农信融两个新项目,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将超900万元。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过去,2018年那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的签字、2019年乡镇融上线仪式按下的按钮,虽然远远无法与1978年的18个红手印相提并论,但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当属不可忽略的重要节点。

一、深入调研发展动向,精准把握融合脉搏

2018年,是国内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乘风破浪的一年。那一年,国内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新媒体,并涌现出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评选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第一次举办新媒体采编骨干专题培训班,第一次组织新媒体集中采访活动,第一次举办中国新媒体大会,等等。

那一年,国内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以融媒体采编平台建设为抓手,纷纷探索“一套人马、两个平台”新运营模式,涌现出了“人民号”“南方号”“上观新闻”“现场云”“津云”“长江云”等内容丰富、载体多样、渠道多元、覆盖广泛、影响扩大的移动传播平台或传播阵地。

那一年,“爆款”“刷屏”“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等逐渐成了媒体圈的热词,阅读量以亿为单位的作品大量涌现,流量的红利让传统媒体人看到了新平台和新媒体的传播力量。

不甘落后的安徽传统媒体,也开始谋求转型、进军新媒体。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便是其中的急先锋。

在2018年的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乡镇融所依托的平台叫集团媒体云,即后来的安徽党媒云。报告认为,建设集团媒体云项目,积极建设党媒赋能、党报赋能的传播新生态、媒体云平台,将党媒传播渠道向县区、乡镇延伸,是报业集团创新传播手段、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重要路径之一。

同时,主流媒体只有从“融媒”向“智媒”飞跃,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媒体生态环境、舆论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搭建兼具主流价值与创新活力的传播生态,是报业集团适应互联网媒体技术新发展的务实选择,符合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和传播生态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提升报业集团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提高报业集团在社会治理和市场运营中的合作价值,进一步推进报业集团转型发展、更快发展、优质发展,提升内容品质,拓展传播渠道,增强用户服务能力,从而带动产业链的有效扩张、产业经营的平稳提升,实现在媒体融合中舆论引导和产业经营的双赢,实现新时代媒体产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近40年来,有的传统媒体历经辉煌又陷入衰落,关键即在于与本地群众和基层政府失去连接。新时代媒体的发展进路,在于重建本地用户连接、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走好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

二、结合基层实践经验,高位搭建顶层设计

与国内许多媒体融合之路相同的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对于媒体融合的构想,也是由搭建平台开始的。但不同的是,不管是刚开始设想的集团媒体云还是后来定名的安徽党媒云,都是一个独立运营的融媒平台,入驻的全是自己开发的项目,比如校校通、社区融、乡镇融等,进而形成以集团媒体云基础平台为底层系统的基础运行和保障平台,以集团移动端(安徽日报客户端等App)、PC端(安徽新闻网等网站)、纸端(安徽日报及集团各系列报刊)为中心传播系统,覆盖全省县区、学校、社区、乡镇融媒体端口的传播网,实现由“集团媒体集群、平台矩阵”到“全省党媒或具有党媒性质的媒体云平台”的传播新突破,初步构建起安徽省党媒赋能、党报赋能的传播新生态。

可行!开干!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及的校校通、社区融、乡镇融等项目,马上被分配到集团相关系列报刊,并且留给各单位的时间非常紧迫:建设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

其中,乡镇融项目由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承建、运营。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份省级涉农党报,安徽日报农村版当即主动发挥专业媒体特色,利用在全省市县区和垂直领域多年深耕的优势,充分挖掘农业大省资源,积极谋划建设乡镇融平台。

要素建设是数媒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关键。推进数媒新基建是前提,打造数媒新场域和建构数媒新内容是两翼。

场域打造要以应用为导向,坚持问题意识,着眼基层治理工作的多维性,重视治理情景聚焦、数媒场景开发。要直面一线问题、老大难问题和危重急险问题,分析治理事项发生的情景,深究问题爆发的背景,梳理事件变化的场景,在线模拟情境、推导发展进程、梳理主次因素,做到及时有效地化解基层治理矛盾。

内容建设要抓好主题、深耕专题、引领话题。主题标志着方向,碎片化的新媒体话语需要建立符合时代潮流、凝聚历史共识、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题内容。专题要关注基层热点,回答决策缘由、政策指引、执行细节、规划进度等内容,引发民众参与治理共鸣。话题是最具有媒体生态功能的内容设置,要善用网络语言和技术优势,借助图文程序、短视频程序、同步直播方式等营造出浸润式治理氛围。

三、明确定位锚定方向,组建团队快速转型

依托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客户端、安徽日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纸版面等载体,乡镇融项目明确了自身定位:通过“报、网、微、端”互动,打通乡村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 与全省广大乡镇合作共建新闻资讯融媒体发布平台,为乡镇提供新闻宣传、形象推介、活动直播、舆情分析、技术辅导等综合性服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这一定位吸引了不少县区和乡镇的关注。

同时,作为项目运营单位,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内部也拉开了机构调整的序幕,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局。成立融媒体部、部分经营人员转岗、搭建稿件“三审三校”编发机制……自2018年12月正式启动到2019年2月正式上线,仅用时两个月便完成了乡镇融运营团队的组建工作。

随后,又通过外部招聘、内部选聘,逐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利用专项资金,采购了融媒服务所需的器材,乡镇融项目的融媒服务软实力和硬实力得以有效提升。

2019年2月14日,安徽党媒云乡镇融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在当天发布的上线新闻中,再次给出了该平台的定位: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专门为全省广大乡镇党委政府量身打造,专门为乡镇提供综合性新闻资讯服务,系全国首家垂直化服务乡镇党委政府的融媒体平台。平台上线当天,来自灵璧、泗县和埇桥区3个县区的60个乡镇签约入驻。

乡镇融平台的上线,标志着党报集团面向农村已形成全媒体立体化传播矩阵,发稿形态更加多元多样,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将大幅提升,对加大全省“三农”宣传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网络舆论阵地等具有重大作用。

新媒介“归根结底都是要遵循互联网的人本逻辑,将满足人的需求、服务人的发展置于更高位置”,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形成推进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强大合力;畅通基层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渠道,借助媒体功能强化党员干部与民众的联系,有效、有益、有度地倾听民众建议、处理民众投诉、解决群众纠纷。

四、瞄准目标奋力拓展,定期自评再接再厉

按照最初的规划,乡镇融项目分3期实施,总体覆盖乡镇不少于1000个。其中,项目一期2019年实施,覆盖乡镇不少于300个;项目二期2020年实施,新增覆盖乡镇不少于400个;项目三期2021年实施,新增覆盖乡镇不少于300个。

万事开头难。

为了完成项目计划,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成立乡镇融项目组,制定、完善项目一期工程实施方案,由采编和广告经营人员全员参与项目推广,分头深入乡镇调研乡镇融项目服务内容、方式、需求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建多个工作组分赴部分市、县、乡镇,在安徽日报社各市记者站(办事处)的协助下,开展业务合作洽谈、签约、培训等工作……

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报告仅仅19个月后的2020年7月,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提交了乡镇融项目一期绩效自评报告,报告称乡镇融项目推进迅速,合作乡镇入驻工作洽谈有效、拓展有力、成果可喜,圆满完成了2019年度项目建设目标进度。

截至2020年7月,已初步建立起“党报、党网、党微、党端”立体化宣传阵地和融媒体传播矩阵,向构建覆盖全省广大乡镇的融媒体宣传矩阵、资讯信息服务云平台迈进一大步,实现乡镇新闻宣传移动端、网端和纸端融合传播;一期项目中396个乡镇、单位入驻“乡镇融”平台,通过“报、网、微、端”立体化宣传阵地,合作乡镇宣传总发稿量在21000篇左右(含图片、视频作品),较之纸媒时代宣传发稿量提升5倍以上;在2020年扶贫攻坚决胜之年,有力助推了扶贫攻坚工作,在扶贫宣传考核方面为合作乡镇积极助力,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项目影响力、美誉度和知名度、受关注度提升明显,提高了党媒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批乡村特色资源得到推介推广。

同时,乡镇融项目总营收达到721.82 万元,上缴税费185.79万元,项目发展态势良好,实现良性运营。

媒体之所以衰落,就在于与人民群众失去连接、与本地政府失去连接。在坚持信息发布、宣传引导等功能外,媒体要提升民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集体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让政府治理与用户参与形成协同效应。

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攻坚克难提质增效

此后,乡镇融项目运营渐入正轨,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带动安徽日报农村版从单纯的一张报纸,迅速向拥有报纸、网络和客户端项目,以及学习强国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头条号、百家号等众多端口的全媒体阵地迈进;从单纯的新闻业务单位+平面广告,向可以提供“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全媒服务方向迈进;从单纯的三农领域,向全域服务迈进。

乡镇融项目节节攀升的营收水平,也将安徽日报农村版从传统媒体的颓势中解救出来,促其快速利用融合机遇转型发展。

在总结乡镇融项目建设、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安徽日报农村版又先后为安徽党媒云平台孵化了老兵融、农信融两个项目,利用现有运营团队深挖潜力,在人力资源成本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这两个新孵化的项目,每年预期基础性营收可达900万元。

当然,随着新项目的上马和承接集团新的融合发展项目,以及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需求,人才资源、老项目提质、新项目创新等问题日益凸显。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乡镇融项目及其他媒体融合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将推动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甚至整个报业集团的媒体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这启示我们,媒体要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发挥出多种角色的实际功能。其一,当好 “喉舌”,做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传声筒、扩音器。其二,当好 “耳目”,既要做舆论监督员,成为基层群众问政、建言的新渠道,又要做舆情分析师,成为社会治理动态监测的新平台。其三,当好 “参谋”,了解并反映群众所需所盼,理顺政府所急所迷并提出建议。其四,当好 “尖兵”,做社会矛盾的解压阀,成为基层社会风险防范化解的新力量。

六、结语

从“大包干”到“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与实践永远是改革路上必不可少的两个关键词。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新技术、新思路、新需求的不断出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无异于面对一场新的变革。从不甘心当观众的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这场变革中,在自媒体野蛮生长的信息传播大潮中,倾心倾力推动传统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7期

原标题:《重建本地用户连接 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安徽党媒云乡镇融为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