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已进入第十一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融合发展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新闻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媒体阵地呈现不断拓展态势,媒体融合发展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移动互联网新传播格局下,近年来,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在组织架构、传播平台和内容生产等领域深化改革,以媒体融合助力效能提升。同时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做强党媒品牌,做优全媒矩阵,做大泛媒产业,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使得以“合肥通”客户端为龙头的全媒体矩阵已初露峥嵘,融合传播力、区域影响力大幅提升,居安徽省域媒体前列。
二、市级党报集团媒体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一)融媒考验:老品牌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再创繁荣
合肥日报传媒集团作为这座城市最具影响力的老牌党报集团之一,如何书写媒体融合的时代答卷?在新媒体浪潮下,报纸如何再创繁荣?
媒体不变则退,融合势在必行。但是新媒体技术迅速改变传播方式,传媒领域发生深刻变革,“老品牌”未必能在影响力上常青长红。谁的内容好、谁的效率高、谁的技术强、谁把握住了网络传播的流量法则,谁就有可能站上风口,赢得受众、赢得发展的机遇。
在传播过程中,合肥日报传媒集团作为老报业品牌,也一度受到来自从生产方式到内容的多方面考验。权威发布能否第一时间推送,大事件面前能否及时发声,民生民声能否第一时间响应,都是对传统报业最直接的挑战。
当下新闻业的逻辑与规则已经改变,若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传统新闻业必然会被淘汰,为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所取代。然而,融合新闻具有明显的互联网特征,与传统新闻有着技术层面的区别。融合新闻优化了新闻传播效果,它的发展是开放的过程,媒介技术将进一步延伸人类的触觉和嗅觉,当然,这也为融合新闻的采集与呈现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传播考验:“无视频不传播”时代考验报业转型
从读图时代到视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极速变化,也需要内容生产迅速转型。这种转型是技术的转型、团队的转型,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型。这一过程对于纸媒来说,因为需要跨界转型,打破固有的生产习惯,难度是较高的。
近三年来,合肥日报传媒集团视觉产品尤其是视频产品绩效占比迅速攀升,2023年,集团全平台播放量超100万视频作品近300条,精品视频数量大幅增长。但是,精品视频生产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时间成本,且随着需求的持续增加,优质视频创作团队也在生产过程中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传统纸媒转型过程中应对自身发展的路径、理念提前做好规划设定。如,新京报打造“我们”视频品牌,认为现在传统媒体做视频已是普遍现象,但是千万不要仅仅把它理解为新闻报道增加了一个品种,随便找几个原来做文图的编辑记者,拍摄一些视频就算成功了,而是要把它做成品牌。
(三)变现考验:新媒体受众分散传播力难变现
即便创造上亿流量,但不知道自己的受众是谁?在哪里?是媒体融合转型中共有的困惑。不知道受众在何方,受众分散、不固定,流量法则掌握在纷繁的平台手中,所以传播力难以变现。
融媒体工作室和中央厨房或者客户端建设几乎同步,媒体融合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区域内超强IP,融媒体工作室做得再好,也无法触达本地受众。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媒体培育的工作室产品做得非常好,但是由于集团层面超级IP没有形成,媒体融合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也无法形成集团层面的融媒品牌。
与之相反,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大量的自媒体、MCN机构网红经济井喷发展,各种“套路”下变现路径不断复制,“流量神话”层出不穷。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坚守权威的责任担当毋庸置疑,但对互联网的规则进行学习了解、为我所用亦是极有必要的。
三、创新生产方式重塑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路径探索
要推进媒体融合,就要形成先进的思路,打破媒体藩篱,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来集中精力发展新媒体。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
(一)以融媒体工作室为抓手铸造“舰载机”
合肥日报传媒集团重点推进融媒体工作室建设工作,最核心的就是对组织方式进行调整。新媒体的发展对组织架构的扁平化要求高,意味必须先改革组织方式。融媒体工作室一般是三到十几人不等的小而精的团队化组织,责权明晰,人员原则上以兼职为主。
打破“科层制”,运行“阿米巴”,在融媒体工作室1.0时代,合肥日报传媒集团通过公开“路演”的方式,遴选出了一批融媒体工作室。2020年,集团推出了20多个融媒体工作室,2021年工作室规模达到近40个,工作室人员全部为兼职。其中,合晚传媒针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室如“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对人员的薪酬待遇进行了专门设定,为记者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得以放开手脚进行融媒创新。
在运行过程中,慢慢的,一些不能适应融媒体发展的融媒工作室被自然淘汰,一些运转良好、前景较佳的融媒体工作室,集团对其进行进一步升级培育。目前,合肥日报传媒集团重点培育了20多个融媒体工作室,目的是要打造灵活机动、富有战斗力的全媒体“舰载机”,产品覆盖文、图、视频等形式,年产能超过1万件。从已有的成效看,已经孵化出“皖中评”“图个明白”“发现”等多个安徽新闻名栏目。
以此为突破口,可以进一步助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组织架构整合重组、采编流程优化升级、运营模式创新再造、用人机制有效融通,着力构建立体多样、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2023年,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围绕融媒体工作室高质量运行推出多种制度保障。如:对融媒体工作室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后又专门印发融媒体工作室孵化扶持管理办法。以制度之变,推动融媒体工作室的提档升级。目前,在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各融媒体工作室都有一名牵头人,由牵头人组建工作室团队,团队打破部门之隔,形成策、采、拍、剪、运营全流程轻量化小组。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同时发力,人力配置需要执行团队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如此一来,集团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在重要节点、重点产品生产上,发挥各融媒体工作室所长,利用融媒体工作室开拓即时性的内容生产模式,让正面报道成为爆款,扩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二)以视觉化为要求强力推动视频化转型
为转战视频战场,合肥日报传媒集团采用的方式是锻炼一批媒体融合发展的“轻骑兵”“突击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的视觉化融媒体作品。
在精品视频方面,集团强化用户思维,对新闻产品进行可视化再造,组织推进“全员转视频”“无视频不传播”,实现从传统单一报纸生产向全媒体生产,推出《如果王家卫来拍合肥》《大湖800年》《看,城市会魔法》等一批精品视频。以“深度时政特稿+精品视频”组合,围绕宣传中心工作进行重点击破,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与用户的高度认可。
由此,合肥日报传媒集团的视频化转型正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和创新的方法,弥补了专业技术与半路转型的短板。好在这样重内容、轻量化的视频,正是当下视频传播的趋势。未来发展中,突出“创意”内容,广泛发掘、培养、重用创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合肥日报传媒集团还需迅速培养一支更为成熟、专业、高效的视频创作团队,通过精心策划与巧妙构思,创作多类型的宣传片、纪录片、微电影、创意视频、VR&AR制作、直播等各类优质产品。
产品视觉化首先需要用考核指挥棒进行引导,其次,针对紧缺的视频剪辑、平台推广等岗位,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优先保障,补充新鲜的专业力量。
(三)以垂类IP为锚点创建融媒品牌
此前,合肥日报传媒集团的融媒体工作室建设以扁平化、小团队迈出了垂直领域探索的步伐,但是垂直领域想要真正实现深耕,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内容上,通常需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满足用户在此领域的需求。但显而易见的是,专注垂直领域的深耕,独立IP更容易在该领域树立权威地位,有助于报业集团融媒矩阵打造标志性品牌。
为了配套建设专业类IP,合肥日报传媒集团重点发力几个细分度高的工作室,并及时建设垂直类IP。2023年聚焦文旅、公益、科创、航拍等垂直领域,聚力打造、孵化“小晚的慢时光”“合爱同行”“科学+”“大湖航拍”四个集团重点融媒体工作室。这些融媒体工作室采取集团领导、采编部门编委“双包联”,融媒体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推进的方式,按照最优组合对工作室“兵力”进行配置。同时,围绕集团需求,将四个融媒体工作室定级为A类工作室。一方面集团给予每个工作室启动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按照A类工作室的标准来考核。
以“小晚的慢时光”文旅类垂直IP为例,该账号深度挖掘合肥人文历史,以青春女孩作为主打IP,走街串巷讲述鲜为人知的合肥故事。该项目汇聚了一支采、编、拍摄、剪辑的核心团队,不追求短平快,以扎实优质的内容培育了固定的受众群体,多次打造爆款短视频,得到了各方点赞,填补了合肥本地该垂直领域的空白。
又如“合爱同行”融媒体工作室,挖掘合肥本地正能量人物、深度、瞬间等系列产品,多次推出百万+流量爆款短视频,多个产品获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转载,有效传递合肥好声音。而“科学+”融媒体工作室,则紧抓合肥“科里科气”城市气质,以丰富的科创资源为基础,以轻松、悦读的视频化、通俗化产品,用沉浸式的体验,传播合肥的科创成果,产品也日渐具有标志性特征,深度报道产品曾供稿《科技日报》,创意融媒产品如《今天合肥写下几首情诗》开拓科技报道新模式。由于这些产品形式新颖,很快也带动进一步的运营。
媒体融合之路随着传播方式、受众习惯与需求的改变,必须不断变化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优质的内容是媒体影响力的立身之本。合肥日报传媒集团2024年在A类融媒体工作室之外,又遴选了多个B类工作室,对工作室的内容、性质分门别类提出独立IP、创意融媒产品等不同的打造要求,对个人IP号进行扶持孵化。
(四)以内容为内核迎接进一步融合发展
随着媒体融合逐步向纵深发展,各媒体愈发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信息传播趋势。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形式创新、技术应用、创意的迭出,媒体融合经历了百花齐放的过程,势必要面对受众新鲜度下降、审美疲劳的挑战,所以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内容作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信息爆炸与信息茧房同时存在的时代,媒体用户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媒体需要用高质量的内容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以提高用户黏性,从而为媒体带来流量和影响力。因此,做强内容是媒体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在媒体融合上的花样层出不穷,但新媒体产品如果仅仅依赖技术创新,很难吸引用户,唯有围绕有核心价值的内容展开,才能让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随着媒体竞争的愈发激烈,媒体影响力也更加依赖品牌的建设。媒体必须通过具有独特个性标识的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才能树立良好的媒体品牌形象,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四、结 语
创新生产方式的道路上,必须坚持内容创新,注重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利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持续平台创新,拓展传播渠道,实现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推进业务创新,开展跨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优化管理创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创新品牌建设,探寻新领域新方式,进一步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作者单位:合肥日报传媒集团)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9期
原标题:《创新生产方式重塑主流媒体影响力——以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媒体融合创新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