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量一个村庄,看见新的力量
来源: 2024-03-06 09:29:13 责编: 周蕾

 一

驻村出发之前,我桌上有两本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我想从历史的维度打量一个村庄,打量村庄里的人。

老家人打趣那些半懂不懂喜欢卖弄的人,会说:一瓶醋不响,半瓶醋咣当。关于乡村,虽然我的认知瓶子里连半瓶醋都没有,但一直仰慕“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浅浅的醋,何妨咣当一下?

这次8人组的驻村蹲点调查,是报社派的任务。从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里,每市选一个村蹲点调研。报社会陆续派出16个全媒体报道组蹲点一周采访。泾县蔡村镇月亮湾村是第一组。12月9日,8个人组成的安徽日报“和美乡村”全媒体报道组出发了。

拿着总编室做的策划方案,我们心里还是犯嘀咕:平时给一个村的采访时间,不会超过半天,这次让我们一定要蹲点一周,一个村能有多少可写的东西?

真正进村之后,发现可写的东西还是很多。“现场有神灵”,不是虚言。

对于乡村振兴的新打法,旅游业升级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乡土社会的解构与重建,我了解得不深不透,但有一颗记者的好奇心。没有写进稿件里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反而是更想跟朋友唠叨的。

“不甚了解”也有好处,可以捕捉到新鲜感。打量这个村庄,我看到人口的流动与分层。十几岁的人都在城里上学,陪读风在乡村盛行。二十多岁的人都在城里打拼,各种职业的历练。三十多岁的人有点想回来了,一是因为家门口能挣到钱了,二是因为外面的钱也不好挣。已经成家的他们通常一人在外工作,一人回家经营,与城市紧密链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就是网络上所称的斜杠青年。

谁是农民?接触了大量村里的“90后”“80后”,他们的衣着,他们的阅历,他们的教育背景,你无法用“农民”的标签贴上去。他们很洋气,也很有想法,多数在城里有房子。如果村里无事可做,他们大概率不会回乡工作,顶多是逢年过节回老家探亲。访问了数十位返乡的创业者之后,我形成一个印象:现在乡村的经营主体,是一群回到乡村的城里人。谁是农民?无法回答。

从上世纪80年代就兴起的打工潮,彻底改变了乡土中国。40岁到60岁的村民,绝大部分都有城里务工的经历。亲帮亲、邻带邻,据说在温州有个月亮湾人务工的群体。“社会大学”没有门槛,为乡村振兴输送了各式各样的人才。一位民宿业主感叹,没想到在村里想找能做精细活的服务人员并不难,因为一些阿姨都有在一线城市的酒店里打工的经历。

而村里的年轻人,普遍的学历并不高,大专最为常见。这样的教育背景,放在城里毫不起眼,但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一个乡村的年轻人个个受教育,人人有学历,已经非常了不起!这正是上世纪初“南陶北晏”推行乡村教育的梦想。

不仅村里的年轻人洋气,村庄也很洋气。这个被“皖南川藏线”带红的村庄,村咖、文创店、滑翔伞、直升机,啥啥都有。高端的民宿,不仅是设施高端,而且海拔高端,直接建在云遮雾绕的山顶上。当然,价格也高端。

乡村为啥失去了“土气”?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土气源自于不流动。而近四十年的充分的流动性,让山里人见了世面,不再土气。尤其是近年来,村民接触到潮水般涌来的游客,就算不出远门的老人也不再耳目闭塞。月亮湾村所在的蔡村镇,无一人被电信诈骗套路绊倒,就是个明例。

驻村头两天,我们访民宿,看文创,与镇里干部座谈。这时候接到了来自报社大本营的灵魂拷问:“你们驻村,村民在哪里?”

于是我开始刻意去接近村里的普通人,一家一户去访。在有的片区,到处都是装修的声音。蔡村镇一年超过300万的游客流量,再麻木的人都会嗅到商机。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村民们自发对农家乐、民宿进行升级。

“我妈累极了的时候,把锅都摔了!”一个村姑说。夏天是月亮湾的旅游旺季,经营农家乐的人早上5点,晚上11点半歇,人累到发飘。

“虽然能挣到钱,但都是辛苦钱。我弟血压高,我妈身体也不好。弟媳妇在城里陪孩子上学。感觉这样下去会累垮掉,所以全家人一合计,去年底把房子租出去。”她家里人仍然住在一楼,楼上的客房、楼下的餐厅以每年23万元的价格出租给别人经营,签了10年的合同。她说,村里像她家这样的情况不多,大部分还是自己干。

在泾县的另一个村,有一个装修水平可媲美高端民宿的庭院,只住着一个女人和一条柴犬。女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坐,还带我们从一间间房中穿到后院,看她自己种的菜。问她:这么好的房子,为啥不做民宿?笑答:就自己住,不挣那个钱。这底气,这干练劲儿,显然是个有故事的人。陪同的人说,她以前是县里的一个女老板,财务自由以后就搬到乡村定居,享受每天的明月清风,坐在古树下看小河流淌。


重新认识乡村,也重新认识团队。

与以往采访不同,我们这个8人的采访团队,是跨部门、跨单位的组合,充分吸收了安徽日报旗下系列报的精锐力量。不同的岗位带来不同的视角,更容易产生头脑风暴。

我们眼中的多彩世界,马儿眼中的世界只有蓝色灰色和黄色。猫头鹰是色盲,但它的夜视能力是人类的百倍。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蜜蜂却能根据不同的紫外线将其分为不同的灰白色调。

为什么汪星人、喵星人有时候在家里莫名其妙地叫?可能是因为它看到了人类肉眼无法捕捉到的东西。

所以,永远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永远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你所以为的全部,永远是片段。

报社领导为我们组了这么一个联合战队,可能就是想让我们看见以前视而不见的东西。至少我从小伙伴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这次驻村采访,从一开始就发视频。视频的压力远远大过了文字的压力。回想多年前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就能完成采访,简直恍若隔世。

还有一个感受,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地位要靠实力去争取,权威性不能再依靠权威赋予。县级融媒体写的有的稿件,我们依然看不上,但他们做的短视频,精彩程度令我冒汗自省。网络是汪洋大海,海里的大鱼小鱼都有同等的机遇。除了往前拼,还能干啥?

从驻村第一日起,团队每天提交一篇驻村日记。此行,本组共发布视频号作品8件。12月20日,在安徽日报推出4个专版。当时只是拼命往前走,全神贯注于每天的任务,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一组的工作完成后,获得了各方好评,团队自己也感觉,拼一下,确实有好处。 

眼下,驻村的第二组也已经回来了。新的队友还要继续出发,解锁更多的精彩。

(作者:安徽日报地方新闻中心副主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