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报道突发性事件的记者来说,要通过采访了解当时现场发生了什么,并关注该事件的善后工作以及未来还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此外,还需了解这个事件背后原因是什么,给社会带来哪些警示,整个突发事件的采写和报道过程,对记者不啻于一次全方位考验。
一、锻炼脚力,到突发现场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很快各种相关信息就会借助网络开始传播。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每个人在传播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性不足或者可能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夹带私货”,导致一些缺乏逻辑的碎片化信息在舆论场上“裸奔”,再加上网上一些人跟风炒作,使突发事件的本来面目变得模糊不清。这个时候,需要媒体抵达新闻现场对事件进行纠偏式调查采访,进而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让事件回归真相。
(一)尽快赶到新闻现场
很多新闻单位对突发事件采访有一个很生动形象的说法——“跑”突发,这个“跑”字说明了在采写突发事件时,必须尽快赶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接到报料后,记者必须迅速赶往现场,因为对于突发新闻报道来说,晚到一分钟,可能会让核心信息流失。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在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震中20公里内有磨西镇、得妥镇和燕子沟镇三个乡镇。这一突发自然灾害事故迅速成为报道热点,震区情况、救援等一系列问题,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大皖新闻融媒体采集中心在最短的时间里,组织3名年轻的记者带着采访设备奔赴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安徽合肥到四川泸定,地理距离1700多公里,新安晚报大皖新闻3位记者经过12个小时日夜兼程,于2022年9月6日清晨5时,到达地震发生的泸定县城。
由于地震导致交通中断,抵达现场的记者跟随救援人员翻山越岭,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他们为受灾群众运送物资、解救被困人员的过程,也真正锻炼了脚力。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的报道,通过第一视觉呈现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在应对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当地人民迸发出的强大自救能力。
(二)尽量离现场更近些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出自20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那么,在突发新闻采写过程中,如果你写得不够好,最大的可能是距离新闻现场还不够近。
2022年8月16日早晨,肥东一废品收购站突发大火。当时记者在附近另外一个采访现场,但是能看到不远处冲天的黑烟。当时,有一位从现场经过的群众向记者大致介绍了火灾情况。还要不要到现场跑一趟呢?仅仅是几秒钟,记者就做出了决定,立刻去现场。随后,记者在和当时的采访对象说明情况后,立刻就打了一辆摩的去了火灾现场。
上午10点左右,记者赶到现场时,明火基本上被扑灭,救火已经结束。不过,记者观察正在整理消防物品的消防员,辗转寻找到了在事发时曾端着脸盆帮忙灭火的居民以及废品收购站老板,通过采访这些此次突发事件的核心人员,了解到事发经过,然后通过这些丰富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基本还原了这起火灾的整个过程。
二、考验眼力,到现场深入观察
(一)注意观察细节
2018年6月28日凌晨2时许,S102线颍上县境内100KM+700M处发生一起两货车追尾相撞事故,其中一辆油罐车汽油泄漏起火,引燃车辆及路边民房。火灾当时造成现场2人、民房内6人共8人死亡,4人受伤。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一行驱车赶到了事发现场并立刻投入了紧张的采访。由于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七八个小时,遇难人员已经被送进了当地殡仪馆,受伤人员也被当地相关部门送进了医院救治。记者就对居住在事发现场的群众进行了走访,通过他们讲述大致弄清了事发的具体时间以及当时的情况。当天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十几位当地居民,已经占有了一些信息。但是通过梳理发现,这些人的讲述,信息有很大的重复度,因此作为新闻价值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
除了寻找在现场的人,记者还可以通过深入观察,对现场细节进行全方面扫描,让现场的细节开口“讲话”,推演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随后,记者像戴着放大镜一样对现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现场路面上停放的两辆车经过剧烈爆炸和猛烈燃烧后,所有的塑料件和橡胶件都不复存在,就连已经变成了空壳的车辆框架经过高温的摧残,也已经严重变形……可以推知当时事故的惨烈。记者观察到,在事发路段另一侧的行道树,距离事发地点有数十米之遥,行道树靠近事故一侧的树干漆黑,树上的树叶焦黄。距离事发路段旁边数百米之外的居民区,靠近事发一侧的窗玻璃,几乎无一幸免,全部被当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碎。路旁朝向大路的卷闸门也在爆炸的冲击下七零八落、门户洞开。在距离事发不远处的一户居民家中,记者看到他家停放在院中的三轮电动车已经扭曲变形,堂屋中的吊扇扇叶已经塌落下来,满脸余悸的男主人坐在院子里……这些细节最终都呈现到新闻稿件中。
在这次采访中,爆炸事故现场的车辆、树木,路旁变形的卷闸门、被震碎的玻璃窗,包括现场浓烈的焦糊味、附近居民住房上熏黑的印迹等细节,它们都成了不会开口的“采访对象”。记者通过对现场细节的描摹,报道基本上可以还原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
(二)注意现场素材取舍
并不是在现场认真仔细观察到的所有情况都可被纳入报道的范围,还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可能会有人员伤亡,因此充分体现关切和同情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时的一种重要态度。在报道中,对现场描述要注意不要渲染血腥、恐怖的细节;拍照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给人造成不适的镜头。
2021年6月11日早晨,记者接到报料,在合肥市雨花塘有一名男子溺水。记者赶赴现场时,路边停放着3辆警灯闪烁的警车,在警方围绕事发区域拉起的警戒线外有大量围观群众。
记者注意到,男子已经被打捞上岸,在警戒线内,经法医初步勘查,溺水男子已经不幸死亡。现场不少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对着溺亡的男子遗体拍照。作为一名去现场探访突发事件的记者,笔者坚守新闻伦理底线,没有把手机镜头对准这名溺亡的男子。记者注意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溺亡男子的手机和钱包、衣物等物品整齐放在岸边。随后,记者将这一幕拍了下来。这个没有事发当事人的镜头,避免了简单的猎奇,但其实富含很多信息。事实上,现场警方也是根据这一细节,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此外,在抵达突发现场后,一定不能影响救援力量的现场工作,可以呈现救援过程,但是一定不能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任何干扰。
三、锤炼脑力,思考突发新闻背后的原因
在报道中要有把握全局的视野和思路,站在一定的高度对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前因后果以及背后的深层次背景进行全方位解读,做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
2018年6月6日,霍邱县开发区猫台村约10名村民上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去往邻镇插秧。当天4点20分,车子在当地105国道冯井段被一辆大货车撞翻,5名村民当场遇难,5名村民受伤。
记者在采访完成传稿后突然想起,一年前好像发生过类似事情。通过网络查询发现,2017年6月5日,霍邱县孟集镇,数十人挤在一条船上去河对岸插秧,未料,船刚开出没多远就沉了,4人遇难。
连续两年,几乎同一个时间段,同样的原因,一群村民挤上了交通工具,然后遭遇不测。是偶然吗?
据当地村民描述,每年的插秧大忙时节,缺少劳动力。不少地方在“双抢”季节不得不外出雇人前来帮忙。在霍邱县当地,每年到插秧季节,当地相邻村镇的村民流动频繁,互相补位。但是,囿于经济条件有限或者是其他原因,这种季节性的村民流动,却一直停留在较低端的水平上。如果在事发前能稍微注意一下交通工具的检查和保养,或者提高交通工具的档次和品质,这两起事故或许都可以避免。
记者将这两个突发事件放在一起进行了类比和思考,撰写了短评,提出了思考:当地有关部门能否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在前头,在每年进入插秧大忙季节时未雨绸缪,对当地村民的流动进行有序指导,对他们流动的交通工具进行监管和把控,就有可能减少类似悲剧发生。
事实证明,这样的短评,对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反思,给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了借鉴,可以使新闻延伸一步,深化了报道的社会意义。
四、增强笔力, 全方位呈现突发事件
一是快速成稿。很多突发事件,在记者赶到现场时,一些新闻已经完成了第一轮传播。这就要求在现场的记者立刻根据现场的情况投入采访,整理采集现场信息后,迅速发出现场报道。
2022年9月6日清晨,3位记者赶往泸定地震现场采访。在前往磨西古镇的公路上,记者不断看到有巨型山石横亘在道路中央。还有几处民房被落石击中,整个墙体被洞穿……一幕幕自然灾害肆虐的画面触目惊心。3名记者简单分工后,立刻进入采访状态,拍摄图片并采访当地村民。很快,大量现场图文报道通过大皖新闻开设的“直击四川泸定地震”专栏发出,先后发布了《村民讲述:山石直接飞进家里二楼》《泸定县人民医院现场搭起救灾帐篷》《通往磨西的公路被阻断,村民翻山往下走》《5层房屋受损严重 楼下一轿车被砸变形》等图文和视频报道,为读者传递回现场第一手信息。
二是笔下留有余地,避免妄下结论。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的调查才刚刚启动,对于事发的原因可能会有不少猜测,作为新闻记者要保持理性和克制,避免妄下结论。
记者即便已经对整个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过程都已经搞清楚了,但是对有关事发原因的表述还是要适当留有余地。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避免跟着网络上渲染此事的节奏导致夸大事实,透支媒体信用甚至误导读者;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相关部门调查事件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做好跟踪报道,避免“烂尾”。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无论记者在事件的哪个阶段介入采访,都要持续关注整个事件的发展走向,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个全面的呈现。因此,持续跟踪报道非常重要。
对于突发事件本身,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的信息已经比较完备了。那么,对于事件的下一步走向、有无人员被困、下一步救援、对事件的善后处理等等,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判断,并联系后方确认,是否需要留下来继续蹲守现场。
此外,还需要注意相关部门(比如,突发火灾就要关注当地消防部门更新的调查结果;如果是突发恶性事件,就需要关注当地警方对案件侦查的进展情况披露等)对事件的调查进展,密切关注和此事件相关的职能部门,有无通报对事件的调查结论,有没有进一步披露事发原因,以及此事件是否人为因素造成,有没有启动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调查问责等。此外,还可以约请相关方面专家,就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发表看法,以给受众一些启发。这样,就能完成对突发事件的全面呈现,整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始有终,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避免不明不白草草收场,造成新闻作品“烂尾”,留下遗憾。
五、结语
突发新闻采访过程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需要记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非常锻炼记者的临场应变、快速成稿和对现场情况进一步跟踪报道等多方面能力。经过多次这样的磨炼,记者能很快成为新闻采访和现场稿件采写的行家里手。■
(作者:新安晚报记者)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4期
原标题:《践行“四力” 把突发性新闻报道做深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