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午后,暴雨渐止。七人剧组拉着满满两推车的器材道具,像一群滚粪球的蜣螂,哐哐啷啷地穿过合肥三国遗址公园的石板路。筹备多时、阻滞n次的戏班,大皖新闻“安徽成语故事”拍摄终于聚齐开工。
说话不过脑
春天,金老板和丰吉老师谋划做冷门成语,也得到了领导支持。我感觉挺有意思,脱口就说用情景剧来做。
剧组边吃盒饭边进场
怎么做呢?对着文物讲解?漫画?新编演义?或者干脆做成现代故事?什么风格?正统?搞笑?戏谑?用脑子想事真容易嘚瑟,做的时候就老实了。看这些远离现实的故事、生涩的历史背景、缺乏情节的片段……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
做功课,成语故事大概有这么几种资料:戏曲唱段、插画、以及古早短剧,主要面向小朋友。我还请教了从本报走出去的才子编剧郭龙。感觉以我这点出息,很难出挑了。
剧本一瞥
从无到有这一步是最难的,急愁难中动笔,最终做了两个决定:一,用一种截断式的情节,不交代前因后果,上来就要是高光时刻。我只有不到三分钟时间,或者说,网友的耐心只有不到三分钟时间,我要对所有背景进行压缩:既没有前情提要,但又好像能看到前情提要。二:保持严肃性。也就是说,忠于成语本义进行改编,这可能会失之古板,但是作为主流媒体,做传统文化,须得有守正的东西。戏谑对所有人来说都太容易了,它没有边界,且只能快活一时。表演和后期带了一点恶搞,仅作调剂,是非常有节制的。
鞋子特大号
一开始只准备了前两集,团队考虑到服装成本这么高,应多拍几集。于是又追加了淝水之战的五个成语,并从一开始就设计成反派要单纯一点、正派要复杂一点,历史是历史,戏剧是戏剧。
我的水平着实有限,用脚写的剧本就叫脚本吧。脚本写好,开始准备服化道、拉人头、赶通告,琐碎,离谱。就是说你所能看到和看不到的每一件东西,都,要,买。在哪里取景,不知道。从哪里搞服装,不知道。比如这个牛,想了无数方案。真牛,从哪里找,养殖场?影视画面?假牛不行吗?用人套个牛头马面,要不弄个玩偶,示意一下。或者压根不出现牛,用一根绳子做一下动作。最后在寿县城门下的河对岸赶上了有人放牛,那天的牛闪着金光。绳子嘛,买粗了,可以拉纤。柴火,买细了,比筷子还细(剧中的柴火是在野地里捡的)。羽箭,十支起卖,我问老板一支卖不卖,老板说你拍吧。这支箭,射完苻坚射苻融,不出意外可敌万军。胡子用了三套,服装公司提供的胡子,胶水极其刺激,小江像羊驼一样,一直在现场吐唾沫。楚王的胡子就好多了,因为是单独网购的,贵也是真贵。木屐是特大号的,血浆是洗不掉的,眼泪是氯霉素的。
全网找不到帝王气质的胡子,用发胶和烫发棒加工了一下。
一开始想着我们硬件有限,干脆做成土味的吧,但是做着做着就认真了。如今胡子引胶成一恨,此恨不关风与月。
雨罢看芍药
张导和我在寿县取景完毕,只等剧团组建。导演御用的朱旭、薛戎、江振焕商定后,尚缺一个男角。诸君内秀,到处征人,最后还是何钱源义气跨刀。还必须要有一个女性角色,不管有没有台词,就由文静的实习生纪晓涵来出演。牛马,不是,人马这就算齐了。
然,大家的档期凑不到一起,谁也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扔到一边去拍戏。想想你平日约饭多久能凑齐一拨人?只能不断邀约,因为必须定档的前一天才能去取服装。按天算钱,价值不菲,节约开支,匹夫有责。
四月里阴雨连绵,好不容易约在17日,预报无雨,结果从一早就开始狂下。干粮买好,坐在食堂干等,几个人的APP拿出来,预报都不一样。过了晌午,我决定按自己的APP赌一把,就此出发。车开到三十岗乡,雨滴中闪出暖色,出太阳了。这一下午拍到天黑,拍了两集。
性感小哥现场办公
我写剧本的时候是带分镜设计的,但具体的起承转合,有赖于张导的专业。我的一些刚愎自用,也需要人匡正。你看那几分钟,几句话,要拍很多条。古人不好演,尤其是这么高蹈的题材。内娱一些专业演员演古装尚且违和,像一个现代人在片场逛街。我们虽外行,但情绪姿态至少不能给错。我个人觉得,自家演员是有范儿的,是给人惊喜的,是演出了一些古人的丘壑和精气神的。至于具体的理解和处理,有的地方我尊重导演,有的地方导演妥协。总之,合作是融洽的,氛围是和谐的,诸君是给力的。
第二次拍摄是个周末,晴热。演员的铠甲一穿,几乎没法正常活动。游客来回穿帮,我们一直在说好话清场,请大家照顾。好在演员修养巨好,来多少条都还是情绪饱满。我刚想说这里有欠,导演高呼:“过!”好不容易我觉得过了,导演又要“保一条”。保吧保吧,抓紧时间。
这一天紧赶慢赶又是拍到天黑,在公园门口拍完了最后一场背柴火的戏,野地里盛开的芍药越发浓郁幽暗。
小打小闹算不上精良,播出了就交给观众,成语没冷,不应该冷,到底冷不冷,冷暖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