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图片讲好人物故事——以摄影作品《孝女斗魔记》为例
来源: 新闻世界 2024-12-02 10:52:50 责编: 周蕾 安云芝

当前,互联网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浏览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用图片讲述人物故事,更符合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惯。好的图片故事不仅能记录历史,更能直击人心,产生共情。如何用图片讲述人物故事,对摄影记者而言尤为重要。

《孝女斗魔记》是一组讲述女孩杨竹梅因母亲生病暂停求学,反哺母亲“报春晖”的图片故事,曾获得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优秀奖、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金奖和“赵超构新闻奖”摄影类一等奖。本文以图片故事《孝女斗魔记》为例,结合记者对这组图片故事的拍摄和采访经验,从图片故事的特点、拍摄人物的选择、报道传播方式等方面,浅谈新媒体时代如何用图片讲好人物故事。

一、图片故事的特点

(一)图片故事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

相较于单幅照片,组图形式的图片故事通过一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介绍,能更完整地讲述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人物故事。

图片故事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报道,其中的图片并不是几张照片简单叠加在一起。照片前后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每张图片都有其各自的作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图片故事有开头和结尾,整组照片中必须有一张主图。这张主图能够对整个故事进行概括表达,是整组图片中最为优秀的瞬间。

(二)图片故事拍摄手法灵活

从拍摄手法来说,图片故事中的照片拍摄手法灵活多变,并不是固定且单一的。可以是正面拍摄,也可以是背影拍摄。如果需要,还可以根据现场光影效果拍成剪影等多种形式。

不同角度照片的内容表达也有不同。就图片故事而言,需要通过多角度拍摄丰富图片内容,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图片故事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图片故事以图片表达为主,让图片自己“说话”,不需要完全依赖文字。但是图片故事并非只有图片,而是文字与图片的结合,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图片故事中的文字说明由总说明和单张图片的分说明两个部分组成。文字说明可以叙述、评论、抒情,体现文字的魅力,与图片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报道更加完整、充分、细腻和生动,让读者看完能产生共情。

二、拍摄人物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价值性

拍摄图片故事,首先就是确定选题。拍谁?这是用图片讲述人物故事的关键。

人物要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价值性。如何获悉这样的新闻人物线索,这就考验记者找寻新闻线索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记者所在的《新安晚报》是一家省级都市报,每天记者都会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不一样的新闻线索。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不少人会将日常生活展现在网络上,相关的短视频也会在网上传播。作为一名记者,要敏锐察觉到这些在网上传播的新闻线索,然后通过新闻专业视角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报道。

2021年6月,一段“母亲病重,安徽大学女研究生休学照顾三年”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里,一个瘦弱的女孩奋力扛着失去自理能力的母亲上上下下,艰辛又疲惫。让她更无助的是,还有一年研究生学籍就将被注销。是继续学业还是照顾妈妈?这是悬在她心头的一个艰难选择。

历经磨难与命运抗争,面临亲情与现实的考验,这构成了一个好故事的要素。女硕士暂停求学,反哺母亲“报春晖”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现在记者眼前。

三、拍好图片故事的要素

(一)熟悉拍摄对象,明确拍摄主题

好的图片故事需要熟悉拍摄对象。优秀的图片故事能体现摄影记者对于拍摄对象的熟悉和理解,记者不会匆匆忙忙地拍几张图片就了事。“熟悉拍摄对象”是与“拍摄时机”相辅相成的。因此不管消息来源是什么,当你不熟悉拍摄对象时,必须花时间去调研,花时间去了解拍摄对象的故事。

在没有见到杨竹梅之前,记者对她的认识仅限于网络流传的视频内容和相关文字报道。视频里,杨竹梅是在安庆老家照顾母亲,那么现在她在哪儿?怎么样才能用图片完整地讲述她的故事?为了能真实地记录杨竹梅的故事,记者和她取得联系,表明采访来意,并和她约定了采访时间。随后,记者前往杨竹梅租住在合肥一家医院附近的小房子,和她当面沟通,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次在出租房外见到杨竹梅时,记者并没有急着拿出相机拍摄,而是了解她照顾母亲一天的生活轨迹。如何照顾母亲的生活、每天会带母亲去哪些地方、目前母亲的康复治疗有哪些项目……在对她的生活有一些了解后,记者的心里也有了初步的拍摄方向和计划。

对于这个人物的图片报道主题,记者当时的想法是用图片传递爱与坚韧,展现孝女反哺母亲“报春晖”的人物形象。在记录人物的同时,希望可以实现影像的传播价值,对人物自身带来帮助。

(二)坚持跟拍,用时间积淀图片深度

好的图片故事需要时间的积淀。对于摄影记者而言,在拍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真正走进拍摄对象的生活,不流于表面,全面深入地拍摄记录。

1.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减少距离感

拍摄图片故事,最好是能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几天甚至几周,这样不仅能真正融入拍摄对象最真实的生活,还能让拍摄对象面对镜头时更自然,没有距离感。

最初拍摄《孝女斗魔记》这组图片故事时,杨竹梅面对镜头会显得有些拘谨。为了让她能呈现自然真实的状态,记者以朋友的身份和她交谈,有时候去采访拍摄也会带些水果、饮品等看望她的母亲。在杨竹梅带母亲去医院看病时,记者会帮助她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或者帮她拎着物品等。通过这些方式能更好地融入她的生活,减少她面对镜头时的距离感。

2.花时间坚持拍摄,增加时间跨度

对于摄影记者而言,遇到好的人物题材一定要坚持拍摄,花时间、花功夫、花精力拍出有深度的图片故事。

《孝女斗魔记》这组图片故事的拍摄历经近一个月时间。从最初拍摄杨竹梅在医院外的出租房照顾母亲,到最后她带着母亲在高铁站乘车前往外地求医,期间记者多次跟拍杨竹梅日夜照顾生病母亲的生活状态。

3.变换拍摄空间,丰富图片内容

好的图片故事需要有不同的空间变换,通过不同场景使得整组图片丰富且连贯。

杨竹梅在出租房将母亲从台阶抱到轮椅上、在医院里给母亲喂饭、带着母亲坐公交车出行、在合肥南站带着母亲一起乘车去外地医院求医……这组图片故事画面丰富,通过不同场景完整地记录了杨竹梅暂停学业、照顾生病母亲的过程。

(三)运用不同景别,扩大图片表达和传播效果

1.景别变化带来不同视觉效果

不同景别的照片对于图片内容表达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帮助摄影记者在图片故事创作中用不同角度表现主题,避免出现图片单一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摄影记者明确拍摄主题或人物主体,准确把握拍摄重点,有效避免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迷失方向,从而获得有用的图片素材。

全景、中景、近景,肖像、关系照片,典型的瞬间、过程照片和结论性的照片,就图片故事而言,上述多个不同景别的应用能够帮助记者完成图片故事的拍摄创作。比如在《孝女斗魔记》这组图片故事中,有一张是杨竹梅喂母亲吃饭的特写镜头。照片里杨竹梅一只手捧着碗,另一只手拿着勺子喂母亲吃饭,同时用嘴吹着热饭,以防止饭菜太烫。通过这样的特写拍摄将画面细节放大,能够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2.结合实际现场,合理运用不同景别

摄影被称为“瞬间的艺术”。有时候摄影就像是狩猎一样,在等待中观察并抓拍最精彩的画面,定格瞬间。这往往十分考验摄影记者是否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在转瞬之间能否精准地捕捉到经典的画面。

上述图片故事中,有一张照片的画面是杨竹梅正在哄着情绪不稳定的母亲。这张照片是记者跟拍杨竹梅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偶然抓拍到的,直观地表现出女儿照顾母亲的不易。照片拍摄地点是医院附近的出租房外面。杨竹梅的母亲坐在轮椅上,面部表情烦躁不安,并且不停地晃动着脑袋。杨竹梅看到后立刻跑来站在母亲身后,用双手抱住母亲的头,言语中不停地安抚着她。此时女儿照顾母亲,就像小时候母亲照顾女儿一样,身份及行为的反差对比能更好地展现孝女反哺母亲“报春晖”的人物形象。

结论性的照片能够将故事引向结束,也是故事结尾的表现。上述图片故事中,记者以杨竹梅拎着大包小包、带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出现在合肥南站的画面为结尾,体现她带着母亲在合肥求医过程的结束。

当然,并不是说图片故事必须包含上述每一个景别,更不是说记者必须拍每一个景别。摄影创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记者应当结合采访现场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合理应用不同景别来表达画面内容,使得图片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最大化。

四、新媒体多渠道报道引发关注,扩大图片传播价值

(一)新媒体平台实时互动,让用户参与传播过程

相较于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新媒体平台发表图片故事,可以和用户实时互动,让用户直接参与到图片故事的传播过程中,及时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感受,这样有利于提高图片故事的传播效果。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成为图片故事的传播途径之一。网络链接为图片故事的传播提供了便捷,让图片故事可以更及时、快速报道出来。

“略表心意,佩服女孩的坚韧”“杨竹梅,你好样的,所有打不倒你的磨难都会让你更强大,千万不要放弃学业”……在新安晚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下,很多人为杨竹梅慷慨解囊,并留下了祝福的话。

关于杨竹梅的新闻报道出来后,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自发转发了关于杨竹梅报道的链接,并为其捐款。校友“珏”留言说:“略尽绵薄之力,希望学妹可以早日完成学业,阿姨身体早日康复。”

(二)新媒体环境下图片故事内容展示空间广阔

传统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在报纸上的篇幅往往要占用半个版面或者一个整版,在杂志上可以占数页,这也为编辑施展编版设计才能,充分调动版面语言提供可能。

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网络传播打破了以往纸质版面的篇幅限制,能被发表出来的图片数量增加,图片故事内容展示的空间相较于纸质版面更加丰富。不仅如此,网站和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通过排版设计,能提高图片故事的传播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新媒体多渠道报道,传播范围更广泛

新媒体发展为图片故事报道的传播带来更多的载体和渠道,使得图片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从而引发社会大众的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在跟拍杨竹梅的过程中,《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多平台多次对其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为拍摄对象带来帮助,实现图片传播价值。

79岁的六安袁大爷在看到《新安晚报》的报道后与记者取得联系,表达他想帮助杨竹梅,并捐助爱心资金的想法。袁大爷和孙子袁家东从六安开车来到合肥,将两万元爱心捐款交到杨竹梅手里,并嘱咐她要孝敬母亲,好好完成学业。

合肥八旬马爷爷在看到报道后,乘坐公交找到杨竹梅,捐款2000元,并嘱咐她照顾好自己和母亲,希望她可以继续完成学业。

当年9月,杨竹梅带着母亲从上海看病回到合肥后,顺利复学。她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还请了一位阿姨帮助照顾母亲。学校和学院了解到她的近况,也给她争取了资金补助。站在校园里的那一刻,杨竹梅感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好像正慢慢地被拉回来了。

五、结 语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媒体依旧要坚守“内容为王”。用图片讲述人物故事,需要摄影记者用专业视角,从时间跨度和内容深度等方面去拍摄高质量的图片,利用新媒体渠道的传播优势,将优质的图片故事传播出去,提高图片故事的影响力,更好地实现传播价值,扩大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8期

原标题:《新媒体时代如何用图片讲好人物故事——以摄影作品<孝女斗魔记>为例》


    相关新闻
如何实现新闻语言口语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