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迈开双腿,锤炼脚力基本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而这个“跑”就是去往新闻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有8个字,却完整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中,脚力是基础,排在第一位。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首先得到的往往是较为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作为背景,如何从中找到鲜活、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材,必须再发掘,要求记者深入实际,在现场采访中观察、分析。
如在采写《古镇新城陶家》这篇稿件时,记者一开始了解到的只是长丰县下塘镇的比亚迪即将投产,产值将达到千亿元。然而,2022年6月,在与镇里主要负责人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当地产业不止比亚迪,还有中创新航、双杰电气、合美偏光片、鸿路钢构等企业。而更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当地的营商环境:从签约到开工,42天;从开工到第一辆整车下线,10个月;去年荒草地,今日汽车城。安徽首个千亿产值镇呼之欲出。在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烧饼传承人、企业务工人员,以及居民的交谈走访中,千年古镇、农业大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蝶变为工业强镇?乡村振兴、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如何驱动共同富裕?一连串的问题油然而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的题材是具体、生动、形象的,需要记者用脚步去丈量、去发现。就像很多老新闻工作者所说,不到现场,就没有感觉,就不能掌握“新鲜”资料。
长丰下塘是一个千年古镇,下塘烧饼全国闻名。记者在与该镇烧饼协会会长葛德贵的详谈中了解到,他年轻时拜师学艺为谋生路,后来依靠烧饼脱贫致富、生意火爆;再到后来,放弃蒸蒸日上的生意,关闭了合肥的烧饼店,回到家乡办起了烧饼培训学校,教更多的人打烧饼,脱贫致富。烧饼不仅赋予了古镇生命力,也成为古镇传承发展的一张名片,同时,许多新兴产业落户,为古镇带来了新机遇。记者有感于葛德贵的创业故事、鲜明的人生经历和关键时刻的选择与小镇的发展相似,至此,古镇、新城的采写思路基本确定。
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新闻素材同样也来自一线。只有深入生活,贴近实际,融入民众,才能切身体验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和喜怒哀乐,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6个多月的采写期间,记者10余次来到长丰县下塘镇,采访了烧饼协会、社区工作人员、招工中介、小镇回迁户、房屋出租户、夜市摊贩、外来务工人员等,详细了解他们身上或者身边发生的变化。如稿件中烧饼协会会长葛德贵的烧饼人生经历、陶明一家三代人的就业观念变化等,十分贴近生活,这些事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
脚力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什么”(内容)比“怎么写”(技巧)更重要。如果新闻记者不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而是闭门造车,就捉不到“活鱼”。因此,新闻工作者要迈开双腿,能到现场就不要待在办公室,用脚去丈量广袤大地;要走起来、动起来,深入基层,少些远程办公、遥控指挥,这样写出的新闻作品才会富有时代特色,读者才会愿意看。
二、用心感受,锤炼观察力、洞察力
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眼力就是新闻记者观察新闻的放大镜,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眼力劲”。
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这对新闻采访是一个极大的启发,而观察的前提就是到现场。任何一个普通的新闻现场,都有可能蕴藏着不一样的新闻视角,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学会仔细观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现场观察到一般人不注意、看不到的东西,找到别具一格的新闻角度,敏锐地捕捉典型细节,用心感受,跳出新闻同质化的束缚,找到新闻采写的那片“海洋”。
首先是“眼见为实”,有一双犀利的“新闻眼”。今天,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许一个电话就能采访到所需要的内容,十分方便。但是在许多场合下,记者会遇到一些专业性强的事物,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听不明白,不是内行的记者,如果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又不愿意到现场去弄清楚,就会导致对事物认识不清、了解不透,写出来的新闻报道就不会“有血有肉”。
如在《合肥运河新城平地起》稿件中,写到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时,记者重点关注桥梁建设,写出了“一桥跨两岸,运河变通途。全长717米的新桥大道桥横跨运河两岸,虽然还未放行,但是主跨上的12对斜拉索已经拉近了两岸的距离。”在《古镇新城陶家》稿件中,记者关注下塘烧饼协会会长葛德贵面部表情,写出了“葛德贵的笑容僵住了:过去打烧饼,和面都要背着人。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咋办”的心理变化,写出了“我一个打烧饼的,没有文化,非亲非故,县委书记找我啥事”时一肚子的问号……这些视听兼备、可感可触的画面,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著名记者纪希晨曾说过,“眼睛是人体上最灵敏的器官,而在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用眼睛又是最锐利的武器”。因此,只有到现场看一看,做到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身临其境,才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把场景“再现”出来,才能真正深入人物的内心。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写出群众爱看的内容,写活新闻。
其次是“抓住矛盾”,关注细节背后的故事。锤炼眼力,其实也是在锤炼脑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眼力观察到的结果也是脑力思考所要寻找的答案。对于眼力的锻炼,需要新闻记者有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不仅要反映问题表象,更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练就一双慧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乡村振兴路上的“老同志”》一稿,有故事有细节,读来生动有趣又令人感动。2021年,合肥市创新方式选派“老同志”到村任职,助力乡村振兴。“老同志”们融入得怎么样?干得如何?8个多月过去了,记者用一周时间来到巢湖市、肥西县、长丰县三地,与到村“老同志”一起走村入户,感受村容村貌、村民生活的变化;并结合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分别从他们擅长的领域着手,落笔在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以点带面反映他们在乡村振兴路上写出的“大文章”。
在《古镇新城陶家》稿件中,“志强志不在烧饼,在汽车,准确地说,是比亚迪汽车。老陶没想到的是,做父亲的他,败给了比亚迪”。烧饼生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在当地已经算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了,但是下一代为何还是选择去工厂上班?作者抓住父子在职业选择上的矛盾,深入分析背后原因,是乡村振兴这道新时代必答题的答案——产业振兴。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观察和分析是记者应备的职业素养,不仅在现场发现、抓住能够充分反映事物本质的细节,还要通过比较,同中求异,从共性中找出个性,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讲述司空见惯事物的过程中,让报道不浮于表面,远离平庸而出彩。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对新闻记者来说同样适用。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
可见,做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想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要善于用好、用对、用实自己的眼睛,用心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要有一定的“眼力劲”,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辩证地去看问题;要随时随地多思考、勤思考、善思考,厚积而薄发,工作上才能游刃有余。
三、好稿多磨,锤炼笔力硬本领
笔力即文风,文风即作风。不论是文字新闻还是摄影、短视频新闻,都少不了脚力的勤快、眼力的敏锐、脑力的深思、笔力的表达。“四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融入真情实感,详细记录所见所闻,在写稿时不断打磨提升,才可以写出好新闻。
如2021年8月26日下午,合肥市委组织部召开全市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45名“老同志”将奔赴合肥45个村任职,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作者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独家采访此事,当天晚上就完成稿件,除了条理清晰地介绍到村任职的选派程序、主要工作、“老同志”的优势外,还重点打磨了稿件标题《“老同志”躬身当“村官”》,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老同志们的使命。
多年前采写的《巢湖市首个留守儿童之家成立》报道,导语是:“我在东北有个家,那是我和爸爸妈妈的家;我在烔炀有个家,那是我和爷爷奶奶的家;现在我又有了第三个家,那就是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记者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写出了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和意义。
笔力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彰显了一个人的思维、逻辑、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首先,锤炼“笔力”要力戒畏难心理,只有不断试错、不断修改、不断完善,才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门道”。其次,锤炼“笔力”要深入新闻现场,遇到关键问题、关键细节,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把事情问得清楚一点、弄得明白一点,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第三,锤炼“笔力”要拓展眼界,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寻找崇高,从生活中挖掘亮点,不断增强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提高新闻写作水平。
良好文风磨砺优良作风。把稿子写准、写实、写到位,着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尤其是下笔写稿时,很难真正做到把需要的内容都采访到位,此时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补充采访。
在采写《古镇新城陶家》过程中,为了了解下塘居民的生活变化,记者特地在某个周六的夜晚来到下塘镇,感受着镇上的灯红酒绿、流光溢彩,感受着烧烤店的烟火气。为了掌握更多材料细节、了解采访对象陶志强的真实想法,记者多次通过电话、短信采访他,约访陶志强的大伯父。
俗话说“好事多磨”,新闻采访不会每次都一帆风顺,每个记者都有一段采访的“血泪史”。当采访遇到阻碍、碰了钉子时,是中断采访还是继续进行,这对记者是考验,要求记者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
如在采写《古镇新城陶家》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比亚迪方面一直没有接受采访,记者很难从正面直接了解比亚迪的相关情况。既然正面行不通,记者就从外围入手,通过多方联系采访当地入职比亚迪的村民,采访了在镇上从事与当地入驻企业有关联的餐饮经营者、通勤运输户等。
其实,在此次采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采访陶志强。因为企业工作制度的原因,陶志强白天几乎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多次联系约访时间,他也一直没有回复。由于陶志强是这篇稿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不得已,只好“不请自来”,在某个周末的傍晚时分找到他家,上门采访,先和他的爷爷奶奶聊家里的收成,再顺便问问陶志强在比亚迪工作的情况。
在采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态度好的,也有态度不好的;有提供方便的,也有拒绝采访的,这都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如何妥善对待,使采访顺利进行。
一是尽量搜集受访者资料,做好采访中遇到困难的心理准备。二是直接到现场看,全面、仔细、深入地观察,这是采访的重要方法之一。三是虚心问情况,结合采访对象、新闻事实和场合,抓住对方心理,分层次提问,不要提一些不该问的问题。提问是采访成败的关键,不可轻视。四是边听边分析,围绕中心问题,抓住细微变化,启发受访者讲话的欲望,对方就可以多谈一些与新闻有关的素材。简单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长自我志气,像推销员那样敲开采访对象的家门,通过聊家常打开话题。
四、结 语
沉到海底去,捧出珍珠来。精彩的故事就像镜子一样,照出现实的影子,心有戚戚,随着人物的悲喜而悲喜。如何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唤起共鸣?只有做到脑勤、口勤、腿勤,深入现场,深入生活,多接地气,不断增强“四力”,才有“力气”写出鲜活的作品。
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脑力是核心,笔力是落点。“四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融会贯通、相互激荡,最终通过笔力,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综合呈现出来。■
(作者单位: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合肥日报社))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9期
原标题:《践行“四力” 打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