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四全媒体”概念,并明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当下,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且复杂的改变,要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媒介即讯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讯息的价值及影响并不是其所处时代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它影响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全媒体时代不仅仅是媒介的革新,更带来了媒体生态的变化,单一的媒体传播往往无法取得最优的传播效果,而叠加融合的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
一、“全媒体”影响法治传播思维方式
(一)单一的法治事件舆情上升为全民“围观”
在全媒体时代,任何一件细小的事件发生,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被受众通过多种媒体接收到,每个人都有窥探事件发生发展的途径,甚至参与到事件的话题讨论当中去,事件形成“蝴蝶效应”。不过当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对其进行炒作引流,事件会朝着不可预知甚至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左右事件发展的“毒瘤”,不但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判断,甚至妨碍司法公正。
2022年10月14日,江西省铅山县致远中学15岁少年胡鑫宇,于当日下午5时41分左右在学校监控中消失之后失踪,2023年1月28日在距离学校仅仅200多米的粮仓附近小树林发现“缢吊遗体”。针对这一起自杀案,前后一百多天,网络充斥着各种猜测甚至“阴谋论”,有人说是离家出走,还有人说是人体器官贩卖,甚至有人说是谋杀。种种猜测,莫衷一是。
此案酿成席卷全国的舆情事件,离不开造谣者散布的谣言与带节奏的自媒体煽风点火,从中收割或变现流量。整个事件中,只有家属沉浸在丧失亲人的悲痛中,那些造谣者和带节奏的自媒体却逍遥法外,而这才是胡鑫宇案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有时候很难说是他们在故意编造,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受过严谨的媒体从业训练,也没办法分辨信息的真伪、来源渠道权威与否。
(二)全媒体时代下让信息“再飞一会”
2016年11月,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入选牛津词典,该词典将其定义为公众的情感态度,及个人信仰比事实真相的客观现实更影响民意。“后真相”这个概念便开始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同时在学术界也被广泛引用。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客观事件的产生首先引起人们情感的注意,随后对事实进行主观的判定,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事实被保留,与之冲突的真相被抛弃。只有让客观事实冲破人们情感审判的种种阻力,让信息“再飞一会”,才能让事件“暴露”出它本来的样貌。
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生产者、接受者,随着媒介平台的大量普及,受众接受的信息也呈指数级增加。此外,受众角色从信息的接受者开始变为信息的传播者乃至生产者,尤其是在自媒体传播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播者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深加工,再利用媒体、粉丝的力量转发传播出去,同时引起的舆情后果也是此起彼伏。
受众转发信息时,都会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色彩去判断事件。而一些自媒体博主在粉丝经济的刺激下,盲目且不客观地发表观点,很容易错误引导受众,导致对事件的评价总是呈现出一边倒的带有情绪化的发声。因此,在信息生成的初级阶段,由于自媒体平台掌握的新闻信息不全面、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受众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急于下结论,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法治新闻传播如何融入全媒体
(一)法治新闻应积极拥抱短视频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法律知识已经演化成一种专业文字,其超脱本身的语言意义,成为特殊的语言或文字符号。如果单单停留在对法律话语扣字撬句的宣传,整个过程就会较为沉闷且抽象不易理解。普法的目的就是要让公众知法、守法,进而用法。如何更加接地气地进行法治宣传,输出形式有必要多元化。
短视频平台的属性是日常性、便捷性。利用短视频进行法治宣传,不仅可以降低受众了解法律的门槛,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能够帮助群众在关键时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通过直白简单的语言也更能体现法律宣传的平民性与及时性。“法治+短视频”的形式不局限于简单的视频剪辑,创作者们纷纷利用动漫、定格视频、故事演绎等流行的形式创新法治宣传。
《法官说》是安徽法治报与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联手打造的访谈普法类视频节目,2022年3月31日正式上线,通过安徽法治报微信公众号、官方视频号、官方抖音号、安徽新闻网法治融平台、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每期节目都邀请法官面对面,谈案情,说法律,描绘具体事件背后的法律脉络,让抽象的法条在案情剖析中形象易懂。
比如,最近一期的普法短视频节目通过对网约车司机开车时能否直播的故事演绎,以及相关法律条例的讲解,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有效地传递法治知识,让民众看得懂、能接受。基于短视频的双向互动,也让民众消解了对法律的陌生感。
(二)从抽象到具象激发社会正能量
以往群众所熟悉的与法治相关的形象通常较为抽象,普法短视频的出现颠覆了民众对于法律条文、法治人员的神秘感,用更具体、更亲民的形象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激发社会正能量。
中国政法大学的“网红教授”罗翔将大众并不熟悉的法学知识带进人们的生活当中,他在新媒体平台当中,以“张三”作为加害人举例,普及法律知识,让人印象深刻。“张三”在罗翔教授讲法举例中,犯下的罪行可以说“恶行累累”,也因此被网友们戏称为“法外狂徒张三”。这让法治传播者不再是抽象的媒体或团体,而表现出具体的人,以“张三”为代表的具象化、媒介化实体,不仅提升了法治传播的效果,更是将法律知识普及到受众心里。
(三)从无序到有序引导平台健康发展
构建更为清朗的网络空间,能有力地治理网络暴力信息。日前,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公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是第一部系统治理网络暴力信息的部门规章,为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百姓精神安宁构筑法治屏障。司法部提出“谁普法谁执法”,鼓励执法机关利用自身接近案源的优势,进行多方式普法,利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优势,将法律知识普及出去。同时,创新普法方式,利用短视频平台紧凑性、快节奏的形式,让受众“轻而易举”地接受和消化信息。
“博人眼球”“自导自演”“摆拍作秀”“打擦边球”……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打着出奇、出新的旗号,散布各种虚假新闻、荒诞内容,无时无刻不在挑战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在此背景下,一些法治短视频应时而生,正成为正确引导法治事件舆情的新出路。
无论是传统的以案释法还是流行的法治短视频普法,法治舆情引导仍然需要与平台属性相互配合,利用各个平台的特点来引导舆情。在传统媒体上,就要尽量翔实地还原事件原貌,事前事中事后进行舆论监督与引导;在短视频平台就需要第一时间利用图文、现场来发出权威声音,防止一些短视频创作者添油加醋、恶意剪切来博流量引起舆情,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一些虚假内容和扰乱平台的违法传播行为要坚决打击,从无序到有序引导平台健康发展。
三、全媒体时代正确做好法治事件舆情引导
(一)多平台聚合创新舆情引导形式
当前,全媒体时代媒体报道“一体化”也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重大消息一键式全网发布、独家消息全平台资源共享、热点新闻多角度深度报道。在全媒体环境下,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包括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等,可能在短时间内,受众接收的信息海量。因此,做好法治事件舆情引导,要深入研究舆情生成发展变化的时间线,对舆情的走向要时刻保持关注,提高舆情引导能力,对舆情引起的错误倾向要时刻提高警惕,关键时刻要有正面言论的发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知情权,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让群众的关注点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要更好地把握引导效果,解决好“在哪说”的问题,熟悉各媒介平台的传播特性,细化受众群体,针对不同受众要有多种应对方案,对信息的表达方式要创新不同场景和传播形式。
(二)在客观事实上发出权威声音
法治舆情引导是法治新闻媒体坚守主流价值理念、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手段,发挥着引领导向、凝聚人心,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法治舆情引导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引导内容的说服力、感召力,也取决于引导方式的传播力、有效性。所以主流媒体开展法治舆情引导,必须坚持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适应传播手段、舆论格局、媒体生态的深刻变革,在“守思想价值之正、创语态传播之新”中,着力增强引导效能。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突发舆情,着力实现越是工作重要、事情紧急越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实施应急举措。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在事件发生后极短时间内发布权威信息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和需求,充分研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及精神障碍患者在突发事件中面临的风险。
在法治舆情引导方面,安徽法治报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打通报网端号之间的联系,第一时间发布客观信息、发出权威声音,增强应对法治舆情的能力。通过设立一线传真、法律信箱等栏目,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解决发生在其身边的涉及法律问题的“民生大事”,将法治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阶段。积极上线短视频普法栏目,通过法律视角,来对突发事件进行解析和引导。
(三)争当法治新闻传播“流量达人”
如今的多元化媒体生态环境,掌握流量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作为主流媒体,不能怕“惹”事、怕担事,特别是作为承担法治宣传的单位和媒体,要积极拥抱流量,将流量“变现”,变现成受众接受法治宣传的重要渠道、人们学习法律知识的便捷途径,不仅让群众学法、知法、懂法,更好地守法,也引导法治舆情的正确走向,不断提升媒体人的“引流本领”,用优质内容去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及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应在法治新闻宣传方式、舆论引导方式上努力做到改变和提升,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方向,不过分追求流量和刺激性信息,坚持守正创新。优秀的节目内容更需要营销,跨平台、多体系、强环境来吸引流量。
要善用社交媒体的分享和传播功能。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便捷的分享功能,新闻机构可以借助这一功能,鼓励读者主动分享新闻内容,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虽然媒介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不管媒介技术如何迭代发展,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优秀的内容。所以无论是主流媒体、自媒体还是普通受众,都要有正确的新闻观,要让有内涵、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深入人心。
四、结 语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工作者要坚持内容为王、导向为魂,在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战场上,发挥更多主观能动性及“大流量”担当,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多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高质量融合作品。新闻受众也需要提高媒体素养,选择适合自己的新闻媒体平台,获取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信息。
全媒体时代对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管媒体,创新理念,采用多种宣传载体和路径,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依托新媒体传播优势,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平台渠道多元化布局、管理机制一体化推进、内容生产高质量创新、融媒团队专业化打造,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切实提高法治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安徽法治报社)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8期
原标题:《浅析全媒体时代法治事件舆情引导》
![](http://www.ahnews.com.cn/images/2024meitij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