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2024-03-18 10:48:19 责编: 周蕾

随着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安徽省“文化强省”规划实施,徽州文化对外传播成为安徽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样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经济和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趋势,是一个值得探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刻剖析了阻碍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的症结所在,并创新提出优化徽州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的逻辑理路。


一、徽州文化与对外传播

所谓徽州文化,即徽文化,和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它原本是指“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文化总和。徽州文化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以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社会建构基础,以封建宗族制度为社会治理基础,以儒商二元互济文化为社会精神指南,内容涵盖封建社会后期徽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全息领域。近年来,安徽省借助举办各类国际旅游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展会等热潮东风宣传徽州文化,徽州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了解。

文化对外传播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是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是国际传播的重要领域和特殊空间。当今世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当中华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文化符号、价值理念等得到国际上广泛传播和接受对象的文化认同的时候,才会具备文化软实力,才能推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形象的全面深刻认知,才能提升国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二、找准徽州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这其中涵盖了徽州文化的艺术演出、学术交流、产品与服务出口和文化旅游等多个层面的探索和实践,徽州文化对外传播在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徽州文化的软实力大大提升。但与此同时,徽州文化因传播主体协同共振缺乏、传播内容思想价值彰显有限、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对外传播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尚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一)对外传播主体协同共振缺乏

从文化传播视域考察,徽州文化对外传播过程是信息在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双向互动认同的过程,需要政府、高校、文化企业等传播主体协同共振、统筹协调。工作实践中,徽州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相关的单位和部门机构较多,如省市县宣传部门、外事部门、文化与旅游部门、新闻媒体等;智库机构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徽学研究分中心等高校的徽文化研究机构。通过查阅文献和走访调研发现,虽然徽文化各传播主体能够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按部就班开展徽文化的研究、保护、创新和对外宣传推广交流等工作,但总体上徽文化的对外传播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上述传播主体基本上是政府机构和官方组织,这也形成了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的政府主导机制,而这种文化传播机制因各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不足,深刻影响着徽州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文化软实力和受体接纳力。

(二)传播内容思想价值彰显有限

文化软实力对国家文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起着决定作用,其核心是蕴含在文化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及其发展理念。徽州文化的对外传播既需要展示浅层次的外在器物形态文化硬实力,更需要彰显徽州文化价值内涵、民族精神等深层次和要义性的文化软实力。目前,徽州文化的对外传播多采取旅游参观、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展览、文化产品贸易、学术交流等形式,对外输出的产品和内容与其它国家受众的接受习惯、文化背景等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如像《徽韵》这样大型的徽文化对外传播项目较少,在一些徽州文化对外传播推广活动中,存在着形式表达与内容层次、排场展现与价值内涵、送达形态与受众接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没能更好地与徽州文化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等有机融合,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效度等方面都有待观察。

(三)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徽州文化对外传播媒体融合程度不高,政府主导和主流媒体唱主角仍是主渠道,而大众媒体、自媒体等媒体资源整合运用不够,尚未建立起融媒体视域下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的体制和机制。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的文化表达方式创新不够,尚未与国际文化传播的表达方式有效接轨,往往忽略国外普通受众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徽州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尚未依托当前人工智能和现代声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分运用沉浸式参观、元展览、动漫及动画作品、游戏开发等载体形式,实现徽文化对外传播的科技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提升。当前部分徽文化对外传播的外译作品在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上尚有改进的空间,译者在翻译对外传播作品时未能用地道的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话语表达方式来推介阐释徽文化的精神要义和文化内涵,而呆板空洞的字面翻译反而引起了国外受众的误解和排斥。

(四)对外传播人才储备不足

徽州文化对外传播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国际化的传播理念,熟练运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体技术,还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徽州地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每年能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来休闲旅游,但目前安徽省尚未建立起一支能够用外语精准阐释徽文化价值内涵和讲好徽州故事的对外传播队伍,使得外国游客不能充分领略徽州文化遗产的魅力。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存储、“两微一端”和移动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和新兴对外传播渠道的出现,能够熟练掌握运用新兴传播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对外传播专业人才储备也无法满足徽州文化的对外传播需求。因此要传承、发扬和对外传播徽州文化,培养既精通徽州文化,又精通外语,同时还能熟练掌握融媒体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徽州文化对外传播范式转换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传播主体协同共振

全球化视域下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真正“走出去”,提升徽州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需要构建有效的对外传播系统和协同传播机制。安徽省要加强徽文化对外传播的组织领导,将徽文化对外传播纳入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整体布局,明确指定并授权文化与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全面负责徽文化对外传播的统一指导和统筹谋划工作;各级政府、各类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等相关主体应厘清工作职责,明确责任目标,主动担当作为。要充分整合并发挥高校、徽文化研究机构、文化与旅游主管部门、文博院馆等单位的徽文化学术研究人力资源优势,及时将徽文化最近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文化创新及应用,打造出具有独特优势的徽文化传播品牌。安徽演艺集团、安徽徽京剧院等文化单位也可以充分利用境外文化艺术表演交流的机会促进徽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积极组织留学生徽文化教学与实践体验活动,待留学生返回母国后将会成为徽文化传播的文化使者。比如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陈刚教授提出建立徽文化系统的“大保护观”概念,提出了徽州古村落与徽派建筑保护及活化传承的十个维度:历史文化、加固修缮、文旅策划、规划设计、工程开发、人文技术、艺术创意、品牌传播、产业衍生及乡村振兴维度,涉及了徽文化对外传播的各个主体。另外,在境外工作的皖籍人士、外籍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驻外的新闻媒体工作者也可以自觉主动地传播徽文化,为徽文化的民间传播做出贡献。

(二)整合徽文化传播内容

文化传播的真正目的是传播文化内涵,传播主体对外传播徽文化的过程即为文化内涵编码的过程,将徽文化中蕴含的崇儒重教的价值理念、宗族为本的家族观念、诚信重义的徽商精神等文化内涵进行编码预设,将其融入旅游参观、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展览、文化产品贸易、学术交流等载体中,并对其与传播受众的接受习惯、解码特点和文化背景等进行针对性创新编码,使徽文化传播形式与内容层次、排场展现与价值内涵、送达形态与受众接纳之间达到对文化内涵的无障碍沟通和共情感知。安徽省文化与旅游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梳理提炼徽文化的传统及现代价值,编撰经典徽文化著作及读本内容并以英语、法语等多语种在海内外出版发行,将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和文化符号传播到境外,以这些经典文化作品的传播来提升徽文化影响力。同时,积极推进徽文化产业的发展,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调研文化强省建设时强调,“要做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大文章,坚持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整合资源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将黄山、迎客松等地理标志元素,牌坊、马头墙等建筑元素,徽墨、歙砚等非遗元素等外显元素融入文化产品创作,设计能够代表地域特色徽文化内涵气质的文创产品,真正将徽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播给海内外大众。

(三)提升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速度和广度得到拓展,不断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场域限制。徽文化对外传播除需要借助电影电视、传统纸媒等传播渠道以外,还可以充分整合主题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平台、知识社区问答等网络资源,构建起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的融媒体矩阵。加强合肥工业大学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等高校徽文化研究机构建设,通过举办国际徽文化学术交流会,选派优秀徽文化研究学者出国交流进修,邀请国际友人组成徽文化考察团来皖考察等途径,推进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依托安徽省徽文化旅游资源,组织设计沉浸式徽文化体验活动项目,提升项目参与国际游客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组织优秀徽文化艺术作品、文房四宝等文化产品、民俗工艺等文创精品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文化交流会、展览会、展销会等,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触摸和体验徽文化的独特魅力。徽文化外译作品在徽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翻译徽文化译作时,除了熟练的语言翻译能力外,还要熟知目的语国和阅读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表达习惯、思维方式和特殊用语,进而提升国外受众对徽文化的知识认知和文化认同。

(四)加强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

徽文化对外传播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文化传播队伍。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加强在职文化工作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徽文化翻译培训,通过接受中西文化专家的指导和国外文化专家的建议,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安徽省各高等学校也应加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语专业学科建设,将徽文化相关内容纳入学生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用外语翻译、表达和传播徽文化的能力,为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储备大量高素质人才。针对部分徽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青黄不接和后继无人的窘境,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应加强徽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遴选专门工作人员和技术人才研习徽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徽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政府部门应充分依托高校徽文化研究中心、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开发专门课程体系,对全省文化与旅游主管部门、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等进行定期轮训,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徽州文化,又精通外语,同时还能熟练掌握融媒体传播技术的对外传播复合型人才。■

(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及英美文学)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1期

原标题:《全球化视域下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研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