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新京报社和腾讯合作推出的“我们视频”正式上线。经过数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视频”迅速发展,微博的粉丝量高达1509万,成功跻身于视频新闻行业的一线梯队,成为传统纸媒视频化转向的领跑者,为传统纸媒的视频化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范式。同年提出“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目标;这期间与腾讯合作的“我们视频”成为最抢眼的组合模式,如今,成功创造了纸媒转型时代“亿+”级现象。“我们视频”突出的创新即大量运用视频代替文字传播,能用视频表达绝不只用文字,逐渐实现新闻的视频化转向。当然仅仅凭借形式优势来提升新闻价值与传播效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视频”在文本内容、传播形式、品牌形象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因此,本文以新京报“我们视频”为研究对象,对新闻产品创新发展策略进行探析,以期能为其他传统纸媒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一、“我们视频”的发展现状
“我们视频”专注于突发事件和时政类新闻报道,强调“只做新闻,不做其他”,以“新闻视频看我们”为口号。“我们视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环保、民生、体育等众多领域,其生产内容占《新京报》新闻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至今,“我们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百人团队,在内容生产、内容发布渠道、用户量级都有很大提升。
(一)形成品类齐全的传播矩阵
“我们视频”打造多元化产品结构,形成MCN矩阵,包含“局面”“面孔”“有料”“我们直播”等多种类型栏目。各栏目的关注方向不一,打造差异化产品,有利于品牌构建。各栏目依照生产周期被分层,以新闻深度和广度为依据形成了倒金字塔架构的产品体系。这样的传播格局包含多个新闻节目类型,使“我们视频”的产品结构更加丰富,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新闻诉求。这样的有特色的栏目,专注特定视角,有自己的坚持,为受众提供了独家新闻作品。
(二)丰富的产品发布渠道
新京报和腾讯公司突破重重关卡,决定联手推出“我们视频”,取长补短,强强联合,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2017年11月,新京报决定与新浪网合作,通过多渠道对新闻内容进行推送,同时把关新闻内容,进行差异化编发。并且,“我们视频”在微博和秒拍上与百个以上媒体机构、政务微博和大V 建立合作营运群,使得视频内容得以迅速扩散。同时合理运用名人效应,扩大了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用户保持持续增长之势
相较于栏目建设初期,“我们视频”的用户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点击量一跃增长,影响力和关注度逐年上升。“我们视频”在微博上的粉丝达到1509万,日均阅读量100万+,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40多亿,转评赞达到1.34亿+,可见“我们视频”深受用户欢迎。流量和用户数量是一个栏目的立足之本,用户即市场,“我们视频”依托大数据和品类齐全的传播矩阵,成功占有了市场。
二、“我们视频”在内容层面的品牌构建
(一)文本的语言特征
1.语言亲切,视角下移
在“我们视频”中,报道视角贴近平民,关注民生,聚焦热点事件。为适应大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我们视频”语言亲切,贴近生活,尽量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用语,或者在视频中对大众释义,通俗易懂加之贴近生活,降低了受众接收与理解信息的门槛,使受众愿意选择通过“我们视频”去了解新闻资讯。
2.主题突出,关注民生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结合短视频的时长特点,“我们视频”集中了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热点事件的特写、追踪报道以及反馈更为及时的新闻评论。从发布的视频中,可以发现“我们视频”的报道侧重于围绕社会民生、交通环境、突发事件、文化安全等主题。“我们视频”就是为了给受众最为直观、丰富的画面体验,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给受众。比如,“我们视频”的子栏目“有料”关注的是社会中热度较高的软新闻和泛资讯,突出新闻的新奇有趣;“我们直播”关注的是突发性热点事件,对受众进行现场直播;“陈迪说”是新闻评论栏目,由陈迪对社会上的舆论热点进行分析解读,主打人文情怀。
(二)内容创作的风格
1.把握画面感,兼顾现场感
“我们视频”主打真实,尽量赶到新闻现场,拍摄现场画面,带给受众真实感,以此提高受众的参与感,达到有效的共情传播。栏目采用“文字+移动直播”的模式, 虽然十几秒的新闻短视频难以呈现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或故事,但聚焦于事件的高光要素的做法,反而更容易产生传播卖点与记忆点。一个视频的高光就是现场画面与同期声的展现,在拍摄采访中,注重画面的采集,视觉效果的成功展现是一个视频成功的关键。还要注意的是,文字与画面相得益彰,才能避免阅读疲劳,抓人眼球,吸引受众的目光,完成新闻视频的内容传播。
2.解说+字幕,多采用同期声
在画面呈现上,“我们视频”将视频的内容精简化,去除杂乱的内容,展现最精华的部分。同时,在难以理解或画面缺失的部分,采用解说+字幕的形式,帮助受众了解新闻内容。“我们视频”的短视频新闻报道内容主要以现场画面、同期声为主并辅以记者的画外解读,为用户全面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媒体融合时代,大众追求视觉、听觉体验,同期声和同期画面的运用,让受众产生身临现场的感觉,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3.注重内容原创,秉持专业主义
据了解,“spotlight”是调查类节目,通过“卧底”去揭露事件的性质;“face”是纪实类的新闻节目;“Vox Pop”是通过街头采访的形式,了解受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及对该事件的舆论态度,有利于媒体及时把握舆论方向,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这些栏目是“我们视频”充分发挥原创精神,在2018年全新打造的原创节目。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所追求的理想乌托邦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视频”的传播团队不断招募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信息甄别能力强和新闻道德素养高的优秀人才来充实队伍。“我们视频”的视频素材多为记者自采,添加采访元素,多采用现场画面和同期声,做专业真实的新闻报道,同时,在内容生产上与其它媒体保持差异性,这也成为“我们视频”的竞争优势。
(三)栏目发布的规律
1.发布时间适应受众阅读习惯
对于新闻类短视频来说,合理的发布时间可以确保内容能够到达更多的观众,从而提高传播效果。新闻短视频传播要考虑到用户的注意力和信息需求,因此发布时间要与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节奏相匹配。短视频平台需要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以吸引和留住用户。这可能涉及在一天中的多个时间段发布内容。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大众倾向于碎片化娱乐化阅读。因此,“我们视频”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受众阅读习惯,形成了稳定的发布规律,将新闻资讯时长设置在2分钟左右;由于大众白天处于工作学习状态,不便于接收新闻资讯,所以将发布时间段安排在下午或是晚间。
2.事件重要程度决定发布频率
影响事件重要性的因素主要有受众的数量、对社会的影响时间长短、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影响程度。“我们视频”一般是按照视频的浏览量和转发量等来对事件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对于受众关注度高的、对社会影响大的资讯安排多次报道,持续关注后续进展、及时发布最新讯息,为受众提供了解最新信息的渠道;反之对于一般性事件,选择单次报道即可保证新闻资讯的传播,不会过度占用新闻资源。根据不同事件的重要程度选择发布频率,确保内容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利于更多的受众接受信息引起受众注意。
三、“我们视频”在平台层面的品牌构建
(一)内容为王,渠道为要
在多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市场环境中,传统纸媒需持续“把关”内容质量,充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多媒体开拓市场,内容与渠道缺一不可。因此,对于转型中的纸媒迫切需要构建“新三驾马车”,即全媒体采编、全媒体经营、专业的移动端分发队伍。“我们视频”采取多渠道推送优质内容,带来了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困境。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内容和渠道两手抓,积极发展“两微一端”,实现差异化的内容生产,并不断优化全媒体内容发布渠道,扩大传播范围,不断进行信息输送,有利于刷新用户好感,加强与用户的互动。
(二)注重品牌,提升知名度
“我们视频”与腾讯合作,在腾讯巨大的用户量和关注度的加持下,品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扩大。而在“我们视频”发布的新闻短视频中,开头会在右上角添加符号“我们”,表示是由“我们视频”栏目编发,统一标志,形成品牌标识。同时,在重大节日或事件中,与用户互动,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如,2023年11月,滴滴软件突然崩了,“我们视频”在微博展开了一项投票活动,发布投票“滴滴崩了,你上班受影响了吗”?大众积极参与投票。“我们视频”善于从事件中引出话题,进行讨论,从而推动话题营销,吸引用户互动留言,提高影响力,实现流量和口碑的双提升。
(三)转变模式,采编发优化
在融媒体、移动化转型过程中,新京报强化了编委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并结合用户需求,将原先7×18小时的内容更新制度提升到了7×24小时,即采即审、即审即发,把内容生产流程从传统的一次统编增加到了四次统编,实现了新闻内容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由记者将现场画面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回传,这对后续的整合播发是有利的,便于对事件进行全面梳理,融合报道。如今,在新闻采集和输送中,时空距离的影响逐渐减弱,新闻生产方式也随之变化。通俗来说,因为网络技术的发达,在现场采集的画面、声音和图片等,能在极短的时间由前方送回大本营进行编辑发布。随着时间的推移,送回的信息增加,可与原有的信息进行融合利用,这种信息处理方式酷似“中央厨房”,在对信息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四)画面分类,传播个性化
从用户的阅读习惯和手机的设计方面分析,竖屏更方便用户观看新闻。而横屏画面信息承载量更大,有利于清晰展现事件细节,使叙事更具完整性。因此,在“我们视频”中,画面呈现并不单单运用竖屏或是横屏的形式,而是结合着运用。但因为用户的阅读习惯,视频中竖屏的比例更大些,而在重大事件或较为严肃的场合通常采用横屏的方式。
四、结语
新京报“我们视频”的成功探索,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范例。当前媒体转型的核心依旧是移动化、社交化以及智能化,要求传统媒体要关注用户需求。“我们视频”的产品以“短”制胜,对新闻事件传播速度快,更接地气。但是新闻短视频化对新闻事件的呈现是阶段性的、有限的,如何运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深度报道依旧需要媒体人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利用好短视频的优势,实现从泛娱乐化转向纵深化发展,逐渐实现创新转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作者: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5期
原标题:《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内容建设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