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专栏“文物自介书”的求索之路
来源: 新闻世界 2025-01-07 09:37:16 责编: 周蕾 安云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落实总书记的殷切嘱托,2020年1月,《安庆日报》开设“文物自介书”专栏,除节假日休刊和重大新闻占版之外,该栏目一直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固定刊发于《安庆日报》文化版。该专栏创造性地以文物为主角,让文物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以学术的态度,成功地让一个个文物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让一篇篇史料翔实的报道具有了学术价值,探索出一条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的创新之路。

四年多来,“文物自介书”专栏报道了大量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到2024年3月底,“文物自介书”栏目已刊出176期。其中,各博物馆馆藏文物84期,私人收藏文物1期,不可移动文物91期。

一、“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

(一)讲文物被发现的故事

在安庆市各大博物馆以及文化研究机构,有着大量不为人知的文物和历史文化资料,让这些养在深闺中的“宝贝”广为人知,是我们的初衷。通过接触这些“宝贝”,栏目采编团队发现这些“宝贝”如何能够收集来,这个过程有不少故事,有的甚至很传奇。因此,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讲述这些文物被发现的故事。

如专栏的第一期《废品站里淘出珍宝——唐菱花形月宫纹铜镜》,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安庆市潜山县文物工作者有到废品回收站“淘宝”的习惯。1981年8月的一天,潜山县文物工作者在一家废品收购站的一堆废品中,发现一件黑漆漆的小铜镜,回来后,经过专业手段处理,甩掉了黑漆漆的外表,显露出真面目——唐八瓣菱花形月宫纹铜镜。由于唐代铜镜艺术手法和艺术样式的多样化,其在中国铜镜史中的地位较高。文章一经刊发,就引来很多收藏爱好者的围观。

还有早期刊发的,如2021年3月29日《永远绽放的中国花——一组元代青花瓷器》,说的是安庆市太湖县警方抓获一个盗团伙,意外查获了三件青花瓷器。这三件青花瓷器,后经安徽省文物鉴定总站邀请南京博物院张甫生教授等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鉴定为元代青花瓷器,并分别定名为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扁执壶、元青花缠枝花卉纹锯齿口杯、元青花双雁衔菊纹葵口碟。虽说这个时期的栏目已经走出刚开办时简单讲述文物被发现的叙事模式,但报道刊出后,还是有多名读者致电编辑部,询问这一组元青花所在博物馆地址,咨询相关文物知识,表达对稿件的喜爱。

(二)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文化

“文物自介书”栏目采编团队,经过将近半年的实践,发现一个难题: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民间收购的文物,它们本身具有的故事性有限,尽管我们变着花样来报道它们,还是很难达到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效果。随着我们采编团队接触到的文物越来越多,大家认识到文物是历史的留声机,每一件文物都可以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于是,我们的目光不仅投向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文化,还创造性地以“文物”为主角,让文物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报道每一件(套)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文保单位时,栏目采编团队力求做到采访相关单位的一线保护人员或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获取最权威的文物背景资料;成稿后,还要邀请相关人士进行审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如2023年9月4日刊发的《这位安庆籍飞行员曾击落5架日机》。该作品以“抗日英雄李立强殉难地”为切入点,以当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在南京发布的《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令》《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令》为线索,讲述了1937年8月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在笕桥、淞沪、南京三场空战中,将日空军精锐木更津、鹿屋航空队歼灭过半,其中,安庆籍飞行员李立强一人击落日本飞机5架的辉煌战绩,深情地回忆了这位抗日英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37年9月23日上午,李立强驾机进行武汉至安庆间的飞行训练,为了保护战友的生命安全不幸殉难。由于相关资料较少,之前“抗日英雄李立强殉难地”又一直没有获得官方认定,采编团队与安庆市望江县史志部门的同志一起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和资料查阅工作,特别是从当年望江县各界举行悼念活动留下的史料中搜寻蛛丝马迹,最终确定了“抗日英雄李立强殉难地”的准确位置。

该作品是目前全网唯一一篇关注“抗日英雄李立强殉难地”、全面展现抗日英雄李立强生平事迹的新闻报道。采编团队与望江县史志部门一起,在该作品前期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阶段取得的成果,包括调查的结果以及查阅资料,均被有关部门认可和采纳,不仅确定了“抗日英雄李立强殉难地”的准确位置,在本文刊登之时,该文物(革命遗址)已经作为红色遗址挂牌保护,此举受到该文物(革命遗址)所在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二、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本栏目介绍文物时,关注时事热点,既要讲历史又要紧密联系当下,突出时代感,“文物自介书”专栏在不断探索中完善。但是,采编团队很快发现,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开始,采编团队依靠文物工作者,从各文物局、博物馆的专家那里,求得文物考古类专业论文。从论文中找到适合发散的知识点,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可不久后,采编团队又遇到了困难:论文用完了。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我们所写的文物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有专家写过论文。

这时候,就需要创作者自己按照写论文的方法去做案头工作。也就是说,每写一个文物,创作者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文献、搜资料,自学相关知识。创作者将这些知识搞懂以后,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这时候也有一个困难:那就是网络上的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创作者很容易被误导,以讹传讹,闹出笑话。

文物研究是有学术门槛的,也是严肃的。每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都有着重要价值。“文物自介书”不能胡编乱造,这对采编团队提出更高要求:创作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必须出自专业人士之手,不能用不够权威的资料,更不能像“营销号”一样胡编乱造。为此,采编团队需要在知网、万方数据等专业文献网站上,下载大量论文。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在这里开始慢慢融合。

这个时期刊发的所有稿件,都配有“专家说文物”“保护人说文物”等内容,让相关人士就文物价值、保护工作等进行说明、点评,使得每篇稿件的新闻性和学术性相得益彰。

以2022年5月16日刊发的《三国的“货币战争”——东汉“五铢”钱范》为例。东汉“五铢”钱外圆内方、篆体字样“五铢”、重量约为五铢(3克左右)。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五铢钱是当时经济稳定的一个象征。三国战乱时期,各方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纷纷铸造新的货币。蜀汉首先推出了“直百五铢”,而孙吴也紧随其后,发行了“大泉五百”。与此不同,曹魏坚守“五铢钱”。曹魏的坚守最终使他们度过了经济危机,而蜀汉和孙吴的不同政策却导致了货币贬值和经济动荡,由此可见现存的东汉“五铢”对三国时期经济状况的研究价值。本文介绍的东汉“五铢”钱范是用来铸造东汉“五铢”钱的,更是难得。为了报道的权威性,采编团队参考的论文就包括刊发于《金融博览》等专业杂志上的《五铢钱》《张汤与五铢钱》《汉代五铢钱模范改进与铸造工艺》《曹操恢复五铢钱——曹氏三代对恢复五铢钱流通所做的努力》等多篇论文。此外,还查阅了《三国志》《晋书》等史书进行核实。

还有如2023年6月5日刊发的《一位红军师长是如何唱出“满堂彩”的——请水寨暴动旧址群》。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当时整个请水寨,几乎家家户户都参加了这场农民暴动,一些重要的军事机构,像政治部、宣传部、修械所、指挥部等设立在农民协会会员家中,遍布整个村子”,栏目采编团队参考的文献包括《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党代表:陈履谦》《王效亭:请水寨暴动领导人》(来自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百折不挠的革命者——王效亭》(来自安庆市档案馆)、《红军烈士陈履谦创作的〈土劣自叹〉书影》( 出自1983年第1期《黄梅戏艺术》)、《红歌红戏伴硝烟》(出自2011年第2期《黄梅戏艺术》)等。采编团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保证了每一篇报道都具有极高的含金量。

三、“红色文物”与党史宣传

在本栏目积极探索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报道资源,让我们的实践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那就是安庆本地大量“红色文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文物自介书”栏目又特别推出了“‘文物自介书’系列报道‘红色文物特别篇’”。“特别篇”的报道形式完全参照“文物自介书”。同样,红色文物全部是安庆的红色文物。

“特别”之处在于:主角全部为红色文物,讲述的故事也都是红色故事,语言使用更为严肃,并邀请党史专家把关内容。因此,相对于平常的“文物自介书”系列,“红色文物特别篇”宣传红色文物的同时,也是在宣传安庆这片革命沃土的红色基因,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2023年2月20日刊发的《“战地参观团”是如何在桐城“团灭”的》,以“叶挺、项英发给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1938年9月1日新四军四支队在桐城范家岗伏击战中歼灭日寇“战地参观团”这一鲜为人知的光辉战绩。

在确定报道该文物后,采编团队将主题定为:“侵略者组团到我们国家‘参观’,必然遭遇‘团灭’”。为充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相关事件进行全景展现,采编团队不仅采访了在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党史专家,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还结合读者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亮剑》中相似的剧情,为读者完整清晰复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大事件。文章在叙述角度和方式上做了有益探索,该作品是全网首个将焦点对准文物“叶挺、项英发给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电报”的新闻报道,也是全网首个系统地讲述新四军此次光辉战绩的新闻报道。

作品刊出后,相关资料被国家公祭网收入资料库,作为党史研究成果收入桐城市党史资料库,成为当地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系列中,有大量侧重描写革命烈士的文章。如2021年7月19日刊登的《为人民“积善”为革命“履谦”》,通过“陈履谦烈士使用过的撇把子手枪”,讲述19岁就慷慨就义的陈履谦烈士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同时,也有大量描述历史事件的文章。如2021年7月12日刊登的《人民的选择》,通过“一零六团颁发的‘渡江第一船’奖旗”,讲述了渡江战役时,安庆人民是如何支援解放军的。文章的主旨是:党和党的武装热爱人民,人民才会为渡江战役奋不顾身,勇做“渡江第一船”。

此外,还有在重要时间节点适时推出的文章。如2021年10月25日,即抗美援朝纪念日当天,我们刊登了《献给最可爱的人》,讲述了一位抗美援朝战士的故事。

从2021年至今,红色文物成为“文物自介书”栏目的“常驻嘉宾”。

四、媒体融合传播新途径

本专栏在着力展现传承红色文化、文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同时,特别注重“让文物活起来”以贴近读者,“润物细无声”地在树立文化自信、普及党史知识等多方面做出贡献。因为,文物研究是有学术门槛的,一般读者很难理解负载的文物知识,对于枯燥的考古报告也很难提起兴趣,所以,“文物自介书”不能是学术报告。为此,我们的编采人员在采写时,始终致力于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力求寓教于乐。只有如此,才能让没有一点文物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看得懂相关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

文物有实物,可以直观审视,也可现场把玩,为了更全方位立体呈现文物自身的魅力,栏目采编团队很早就尝试引入新媒体融合报道。本栏目稿件不仅在《安庆日报》刊登,还在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的掌上安庆App、安庆新闻网等平台发布。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该栏目刊发的《外交家画的友好大使——黄镇设色熊猫图轴》《猛虎在山 藜藿不采——何香凝设色猛虎图轴》两件作品,阅读量达13万+,点赞量达6000+,多篇作品阅读量过万。

“文物自介书”栏目人格化的追求和网感的表达方式,不仅收获了广大读者的点赞,也获得不少专家学者的好评。该栏目在2023年度安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报纸新闻专栏一等奖,当属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陈强,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办;何飞,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日报编辑部)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8期

原标题:《文物报道与学术研究的融合探索——安庆日报专栏“文物自介书”的求索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