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日报》的转型实践:寻求“高性价比”的全媒体改革路径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5-02-17 08:36:44 责编: 周蕾 安云芝

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一家地市级党报,如何通过改革重塑,让采编队伍实现“既能、又能、还能”?如何让采编流程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网传播”?如何让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实现“码上办、马上办”?

作为安徽省蚌埠市委机关报的《蚌埠日报》,在蚌埠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用“高性价比”的融媒改革作答,走出一条地方党报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路径。

“一项技能”的锤炼

“我们这个小小的地市级党报,做的都是一件件‘小事’。小事情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业。”蚌埠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孟儒存认为,进入新媒体时代,必须适应时代需要、行业大势和读者习惯,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持续强化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以及机制创新。

采制短视频,就是蚌埠日报社寻求改革创新的一大突破口。“在蚌埠日报社,负责一线采集新闻的记者只有26人。但大家不但能写、能拍、能编,一部分同志还能出镜说新闻、出评论。”谈到《蚌埠日报》的记者,报社副总编辑王静底气很足。针对地方党报人力成本高的现实情况,蚌埠日报社党委立足内部挖潜,把传统的深度稿件创作和新媒体的短视频创作作为新闻业务的两大赛道、两大抓手,尤其是鼓励每一位记者尽可能成为集策划、采访、写作、拍摄、出镜于一身的“全能战士”,“征战”多元传播平台。

“传统媒体的记者们勇敢跳出写作的‘舒适圈’,以出镜的方式,亲身成为信息传播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王静坦言,面对网络时代传播生态的深刻变迁,适应新环境,重构生产流程,创新表达方式,这样的改革并不容易。

为更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读者阅读习惯转变,2022年以来,蚌埠日报社加快了融媒转型的步伐——

纸媒由12个版压缩为8个版,新增“融媒”版,实现网上网下联动;

推出视频版,开通慢直播平台,建设媒体资源库;

全力加强平台建设,做大做强蚌埠发布、蚌埠日报微博微信及视频号,最蚌埠微信及视频号,蚌埠日报抖音、快手,蚌埠发布客户端……

一位位编辑记者出镜、做短视频,在蚌埠日报社已经趋于常态;一个个爆款视频、精品视频、创意视频的推出,让报社的视频业务成为品牌。

这些“全能战士”的经典“战例”出现在2023年4月。

蚌埠日报社采编人员敏锐地捕捉到热播剧《长月烬明》与城市地标的网络话题,经过精心策划,在全网推出首个短视频《长月烬明爆火,蚌埠欢迎你来打卡》,迅速成为网络爆款。

互联网时代,就需要发现“流量”的“火眼金睛”,更要抓住“留量”的“七十二变”。蚌埠日报社新媒体开发部负责人李博介绍,在捕捉到流量苗头之后,报社加强调度与策划,借力热播剧推进蚌埠文化旅游美食季宣传,开设《“蚌”赴而来,“埠”要离开》《网友喊话 蚌埠呼应》《虾路相逢在蚌埠》《珠城龙虾我来炫》等15个栏目,接连推出《准你一日假,回家看看吧》等150余条短视频和700多条微博微信,推出蚌埠旅游、城市形象、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报道近百条。该系列文旅宣传视频播放量达1亿次,累计获得网友点赞300万次、分享58万次、评论16万条,成功实现了蚌埠“出圈”。

短视频生产忙,观众看得“香”。目前,蚌埠日报微信用户42.9万、蚌埠日报微博用户102万,最蚌埠微信用户62万,蚌埠日报抖音用户275万。王静介绍,目前,蚌埠日报社的短视频产量已经远超纸媒生产新闻条数,不管是在日常新闻播报还是在经营服务内容上,都已经从纸面转向了指尖。

“一套机制”的迭代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从第一个新媒体平台,到现在的29个全媒体平台,累计注册用户已近800万,蚌埠日报社全员从“笔杆”到“网感”的转变,充满挑战。

“融媒转型,从纸媒转为以视频为主的全媒体,是当下趋势,也是我们融媒改革的第一攻坚点。”王静表示,蚌埠日报社的融媒改革并没有从设备、机器这些冷冰冰的装备开始,而是先从自己人“下手”。

改革的重点,第一是记者意识、观念的转变,而后是技能培训,首先记者自己要真正理解视频化,才能让作品呈现视频化。最开始,报社对员工的新媒体考核采用了鼓励式,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习惯了传统纸媒的工作方式,从操作方式和观念转变都有一定滞后性。于是,报社管理层决定“狠狠心”,以机制改革促进人员技能改革,采编部门考核坚持“移动优先”导向、“先端后报”战略。在此过程中,蚌埠日报社出台的《全媒体考核方案》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党媒勇于驾驭新媒体,蚌埠日报社3年4次修订《全媒体考核办法》,就是为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发采编岗位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拿着厚厚的《方案》,融媒体调度办主任丁淮飞向记者介绍,报社明确要求采编人员全员转型,尤其是向视频方面转型,报社采编人员每人每月独立生产短视频不低于2个,新媒体部门每月生产短视频不低于60个,同时,提高短视频考评比重,降低纸媒发稿比重,机制促改革的成效显著。

短视频的成功,离不开内容、策划、创作与表现力的综合考量。出文案、写脚本、出镜、配音、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每一个创意常常是集体头脑风暴的成果,每个精品都由团队共同生产,协作的价值从未如此重要地突显。蚌埠日报社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持久,于是成立“分界线工作室”“视觉蚌埠工作室”等多个专业团队,尤其是2024年新成立的“视兵工作室”,成员平均年龄仅20多岁。王静表示,有时候,互联网密码还得靠年轻人来“解谜”,报社要求他们不仅要年轻化表达,更要传递正能量。

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到如此密集的内容输出?如何保持制作的高质量、高热度、高水准?又有哪些可以供地方融媒体参考的“打法”?王静表示,当面对重大选题与策划时,蚌埠日报社采取团队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记者成为前方的“侦察兵”,各工作室则迅速组建编导、编辑、剪辑、运营等全方位团队,形成高效的生产传播链条。

“记者出镜”虽小步迈进,背后却是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与不懈追求,折射出的更是地方党媒在融媒改革之路上的求新、求变,每一位记者也都在新的生产线上寻找自我突破,确立新的定位。

“一个品牌”的焕新

媒体是一座桥,一头连着民声,一头连着政情。如何发挥党媒作用,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民生问题的解决?蚌埠日报社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大力塑造让党和政府放心、群众和企业满意的问政品牌。

蚌埠日报社“蚌埠发布·新媒问政”平台以蚌埠发布微信、蚌埠发布客户端问政平台为依托,通过网民线上反映问题、平台转办、问政单位联络员网上回复等规范化的流程和模式,搭建起党委、政府高效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成为“24小时不打烊”的高效手机端问政平台,自推出之后赢得了蚌埠市民赞誉。

近日,“蚌埠发布·新媒问政”走进蚌山区纬二路街道纬一社区,这已经是该平台自2023年9月以来举办的第20场“家门口的问政”线下座谈活动。30余名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代表围坐在一起,就各自关心的诉求面对面反映给蚌埠日报社的新媒问政工作组。

“我们小区的外墙保温什么时候能做?冬天太冷了!”居民张阿姨首先提问,旁边李师傅也加入了讨论:“还有停车位问题,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希望能得到有效管理。”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面对居民的诉求,“蚌埠发布·新媒问政”的工作人员耐心记录,能在现场回复解决的问题,尽量在现场进行详细解答。蚌埠日报社融媒体发布中心主任朱素贤介绍,座谈活动共收到问政件30余件,新媒问政将会把这些诉求悉数转至对应部门办理。

活动现场,不仅有居民的声音,更有社区的回应。纬一社区负责人对部分问题当场给予了解答,并表示将积极跟进,确保居民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让居民感受到了直观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居民卢女士感慨:“这次家门口的问政座谈,让我们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为民解忧的决心。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举办,让我们的问题解决得更快。”

自“家门口的问政”活动启动以来,“蚌埠发布·新媒问政”已经走进了20个社区,与600余名居民代表面对面交流,合计办理诉求570余件。至今,新媒问政平台已经收到了各类咨询和建议逾6万条,累计服务网民7万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无数个像张阿姨、李师傅这样的普通居民的声音被听见,他们的问题被解决,他们的幸福感在不断提升。

孟儒存表示,蚌埠日报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融媒赋能,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正探索出一条具有“高性价比”的全媒体改革路径。


    相关新闻
创新生产方式 重塑主流媒体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