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探究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写作
来源: 新闻世界 2025-01-07 09:36:33 责编: 周蕾 安云芝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载体,其采访与写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息接收和社会认知。在信息时代,新闻采访不仅是获取事实的过程,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建构。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的科学,为新闻采访写作提供了独特且深刻的视角。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可以揭示新闻采访过程中隐藏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为新闻采访提供了深刻的社会现象解释框架,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叙述素和角度。因此,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研究新闻采访写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新闻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改善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功能的发挥。本文意在探索如何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帮助记者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以优化新闻采访写作实践。

一、社会学视角与新闻采访写作的交叉点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多种理论,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等,每种理论都为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冲突理论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斗争;符号互动论着眼于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意义构建;而结构功能主义则探讨社会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在新闻实践中,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记者更深入地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识别并解释事件的社会意义。

以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作品《全国首张林业碳票首次分红》为例。2022年9月29日,全国首张林业碳票首次分红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举行。该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5年监测期碳减排量12723吨,折算成碳票收益,全体村民平均每人分红150元,实现碳票变钞票。在首次分红的关键节点,记者在现场深入采访主要当事人,深入浅出地解读碳票变钞票的来龙去脉。作品以分红为切口,由点及面,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从中窥见我国林业改革纵深发展的时代大背景,意义重大。

评委会在评语中指出:该作品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分红”上,而是落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推进实现‘双碳’目标”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让听众对碳票变钞票有了立体、全面的了解。该新闻报道通过深入探讨“分红”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和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也使其更受受众的欢迎和认可。

在新闻写作中,对社会行为的描述和分析能够帮助受众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具有社会学视角的记者将更具新闻敏感性,他们可以快速捕捉和挖掘到新闻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意义,从而提升新闻价值,使新闻事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并深入人心。社会学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和权力动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新闻采访写作则追求对事件的准确报道和深入解读,两者的交叉点在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呈现。记者在采访写作中运用社会学视角,可以更好地把握事件的社会背景,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从而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报道。二、社会学理论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社会学与新闻采访写作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记者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新闻事件的影响,从而在采访过程中做出更加周全的考虑。另一方面,新闻采访写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过程和结果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例如,媒体对某一社会群体的报道可能会加剧或缓解社会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因此,社会学不仅为新闻采访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评估和改进新闻实践提供了批判性的反思工具。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它涉及社会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呈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以获取准确、客观和全面的信息。而社会学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为新闻采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

社会学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其中,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制度、组织和群体等要素;社会关系则涉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这些核心概念为新闻采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一)理解新闻事件的社会背景

新闻事件往往发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而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记者了解这些社会背景。例如,在报道一起社会事件时,记者可以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事件的社会根源,探讨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就业等。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够揭示事件的本质,还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二)挖掘新闻人物的社会属性

新闻人物的行为和言论往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记者可以深入挖掘新闻人物的社会属性,如他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家庭背景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记者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人物,从而呈现出更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同时,记者还可以通过分析新闻人物的社会属性,探讨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和影响因素。

(三)揭示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

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往往超越了事件本身的表面现象,需要通过社会学理论的分析才能揭示出来。例如,在报道一起犯罪案件时,记者可以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犯罪行为的社会根源,探讨犯罪现象的社会影响和解决方法。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还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消息《小岗牵手北大荒》为例。主创人员写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曾开启了中国农业联产承包的大幕;北大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农业企业之一,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树立了标杆。“小”与“大”的牵手,实现了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成型的经验。北大荒集团为什么要深度介入小岗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新闻。随后进行了细致地采访,并奔赴千里之外的安徽凤阳,记录下新闻现场,让这个重大报道得以活化。

这则获奖新闻不止描述安徽小岗村和黑龙江北大荒集团的合作,亮点在于通俗地报道出双方合作对于农村社会关系、农业生产体制变革、农村社会结构等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利在采访中说:“北大荒到这里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不与当地的农民争地争利。”短短的一句话深刻折射出冲突理论、农村社会关系、功能主义理论等社会学理论内涵,为记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和解释新闻事件。这篇新闻如果只是简单、表象地描述双方合作,不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深度报道,将无法挖掘出双方合作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深层次影响。

新闻采访的基本要素包括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背景和新闻语言等。在新闻采访中,记者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而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记者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现象和意义。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记者更深入地挖掘新闻素材,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价值。

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研究等。这些方法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观察和分析,旨在揭示社会规律和社会问题。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记者获得第一手资料,还能够揭示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通过系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记者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社会变化和趋势,提高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以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的评论《十年砥砺奋进 绘写壮美画卷——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为例。“无论是哈佛大学一项持续多年的民调,显示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长期超过90%,还是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2020年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无疑都印证了这样的判断。”“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大于集村,是国家级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观察点,全村有40个记账户。十年来的‘收支账’,写下收获满满: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村民于光平的账上记着‘2022年6月,收到合作社分红1000元’;生活水平更上层楼,村民张德香记着‘2017年,花3.5万元买了辆二手轿车’;民生短板不断补齐,村民于振瑞记着‘2022年2月到乡卫生院看病,新农合报销534元’……一个个数字,照见十年发展的民生温度——尊重‘人’的价值,看见‘人’的能量,成就‘人’的梦想。”主创人员在这则评论中,运用了问卷调查、案例调查、比较研究、访谈对话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使理论性较强的评论作品显得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社会学研究方法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新闻采访中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积极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学研究方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工作,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准确、深入的新闻报道。

四、社会学视角下的创新新闻采访写作策略

当前,新闻媒体面临着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等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新闻采访写作方式,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深度,成为新闻业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新闻采访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有助于记者捕捉社会脉动,挖掘背后深层的社会结构与意义。结合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创新新闻采访写作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记者应当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将社会学理论融入到新闻采写中。记者应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来深化报道内容,如通过参与观察深入了解被报道群体的日常生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新闻采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强化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要求记者走出办公室,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当事人直接对话,观察和体验事件的背景和环境。田野调查使记者有机会深入了解事件的背后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深层次的挖掘有助于揭示问题的复杂性,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多维度的视角。鼓励记者深入社区、机构和个人生活空间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三)关注叙事构建

借鉴叙事社会学的方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事件,不仅能够提高新闻内容的吸引力,还能够加强与读者的情感联系,提升报道的说服力。在实际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记者应当灵活运用叙事技巧,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从而促进公众对事件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记者应注重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反映社会的多元声音和复杂性,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创新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为了提升新闻采访写作的质量,需要提高记者的社会学素养。这意味着记者应当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知识,能够理解社会结构、文化差异和社会变迁等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新闻实践中。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记者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在报道中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五、结 语

社会学在新闻采访写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准确性,还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记者可以更全面地捕捉社会动态,更有效地传达社会信息,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实现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提升。未来的新闻采访写作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的应用,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公众对高质量新闻的需求。■

(作者单位:天长市融媒体中心(天长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9期

原标题:《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写作探究——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