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电影化”发展
来源: 新闻世界 2025-09-19 18:03:14 责编: 周蕾

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审美需求的迭代更新,电视节目制作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其中最显著的趋势是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正在趋于“电影化”的制作方式。电影作为比电视更早诞生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历程为电视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价值。通过比较电影与电视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借鉴电影化艺术表达手法的方法。这一新思路不仅可以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水平,更能满足当下受众观看体验。

一、电视与电影差异化研究

(一)电影改变了看世界的方式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咖啡馆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纪实短片,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早期电影拍摄以固定机位纪实为主,随着卢米埃尔兄弟对摄影技术的不断探索,法国摄影师普罗米奥于1896年在威尼斯运河沿岸拍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移动摄影技术,这一实践轰动了全世界。通过摄影机的移动,观众得以突破视野的局限,窥见世界的无限风光。之后,魔术师梅里爱又意外发现了“停机再拍”原理,为电影带来了一系列新奇的拍摄手法。观众可以在影院中领略世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甚至可以通过电影蒙太奇手法看到故事的无限可能。

电影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到新拍摄制作手段的出现,再到成熟产业的形成,这些改变不仅是一个工业产品的诞生与发展,更是人类看待世界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电影的产生无疑为电视产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电视改变了看电影的方式

广播电视的出现始于以语言为传播载体的广播业。192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成为美国也是世界第一家正式广播的私营商业广播电台。电视的诞生标志着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方式。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并正式播出电视节目,电视新闻由此诞生,同时标志着世界电视新闻业的诞生。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探讨的“电影-电视一体化界定方案”,认为电影与电视这种用机械方法获取多元活动影像的艺术形式,声音与画面应共同遵循真实性原则,二者同等重要。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声音的呈现,广播电视的发展也离不开画面影像的表达,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表达审美情趣。电视作为一种后起的影像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看电影的方式,使影院放映的电影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可以随时打开电视机选择节目,与世界时刻保持紧密的连接。

二、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电影化”的优越性

电影和电视这两种视觉艺术形式,由于传播介质的不同,两者表现方式各具特点,在各自平台上发挥独特的传播优势。

在影院,超大屏幕与立体音响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使他们能够注意力集中在剧情中。相较之下,电视节目的观看则更为灵活。电视收视环境的相对开放和随意性使观众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由度,这也影响了观众的注意力。

国家、省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尤其是19点前后的黄金时间段,电视新闻节目播放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聚拢、抓住观众注意力,提高和稳定收视率,成为业界面临的现实问题。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吸引观众,就要抓住观众眼球,增强画面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从专业的角度看,电影比电视具有更优越的表现形式和画面的镜头语言。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受拍摄制作条件限制,依赖于画面辅助文稿叙述新闻事件。而电影创作更尊重视频创作规律,较早建立并发展了蒙太奇语言。电视节目制作借鉴电影表现手法是明智之举,现在电视剧制作运用“电影化”的拍摄手法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电影创作方法能为电视新闻节目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电影方式编导拍摄的《新闻简报》,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镜头感,除去时代局限性,很多“电影化”的新闻事件已经成为生动的历史见证。

三、电视节目的“电影化”发展趋势

伴随着新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短视频逐渐成为受众娱乐方式的一部分,这也为传统电视节目生产带来了新挑战。对此,电视新闻节目或许可以借此契机进行大胆尝试,来延续其传统媒体中的核心地位。电视新闻节目如何找到一条“电影化”的制作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视剧“电影化”手段日趋成熟

2020年播出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运用“电影化”拍摄手法,如氛围感的影调营造,多人场景的构图使画面更具吸引力等,成为电视剧“电影化”尝试的一部代表性作品。2023年播出的刑侦剧《狂飙》引发广泛关注,其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电视剧的“电影化”拍摄模式,标志着电视剧“电影化”创作路径的日臻成熟。《狂飙》重视“电影化”构图,利用服化道的巧妙设计、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隐喻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其“电影化”的表现风格。例如,剧中有一场戏采用俯拍视角:身穿白西服黑衬衣的反派角色与身穿黑外套白衬衣的警察角色迎面走来,警察并没有因为多年朋友的身份搭理对方,径直走向光明,而反派角色则向着相反方向的阴影走去。这一场戏巧妙利用服装和光线隐喻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走向,为后续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较之于以往电视剧简单的画面构图,普通的机位设置,自然光运用无明显的设计特点,人物性格发展走向需要借助台词来表达,《狂飙》的“电影化”设计更能吸引观众的追剧兴趣,通过视觉元素与情节的巧妙融合,彰显了戏剧性。

(二)电视节目“电影化”首次在央视春晚运用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首次大胆尝试,开创性地将电影与电视节目相结合,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它以电影化的拍摄方式,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中,还原了那些无法倒流的时光。电影结束后镜头转场回到演播室,观众席一个老兵吹响小号,引出现场的歌舞节目,为观众带来了极强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这一创作手段也同样运用在了2024年央视春晚中。央视作为传统媒体的标杆,这一创新的延续标志着电视节目运用“电影化”手段成为可能。

从以上所述案例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电影化”的可能性,这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大背景下的被动要求和主动反应的结果。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电影化”的核心在于增强新闻的故事性,提升新闻画面的连贯性与叙述性,打破传统演播室的空间界限。

四、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电影化”路径

电视新闻节目“电影化”创作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情。从前期节目录制与演播室改造环节,到后期文稿与画面编辑环节,再到最终主持人呈现环节都需要进行通盘考虑,协调各工种来适应电视新闻节目“电影化”的创作要求。

(一)编辑文稿是“电影化”的间接表达

传统新闻节目主要侧重报道新闻事件本身,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阐述相对较少,收视群体主要是长期关注相关新闻的观众,而偶然观看此类新闻事件的观众,会因为对于整体事件在认知上产生断层而降低观看兴趣,进而影响收视率。

在电视新闻节目“电影化”的探索中,如何将真实新闻事件转化为“电影化”脚本,如何设计事件的故事性和人物、情节的合理性,是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电影化”创作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增加新闻事件的故事性并不意味着牺牲新闻的真实性,而是要在保证还原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同时增强可看性和趣味性。

电视新闻节目的“电影化”创作,首先是文稿编辑在构思时,要找到一个有足够戏剧张力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故事线。例如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关注》栏目紧跟国际形势,围绕俄乌冲突最新动态制作了上百期节目,收视效果显著。这些热点新闻事件如同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事件持续发展的未知性给节目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期待性。

确定新闻事件选题后,文稿编辑需要对人物角色和情节进行精心设计。这些角色应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并产生情感上的投入。在电影中角色的开场戏能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而在新闻节目中,核心人物也需要充分利用这个时刻,展现其性格特点和历史背景,起到开场“定调”的效果。在报道国际事件和地缘政治新闻中,新闻工作者在保持客观的同时,可以考虑找准新闻事件主要人物,多角度分析国际形势,全方位把握新闻事件发展脉络,而不局限于事件本身的报道。文稿编辑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二次加工和整理,成为新闻文字领域的工程师。

(二)剪辑画面是“电影化”的直接表达

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剪辑是最直观的画面信息的传递者。传统剪辑方式遵循画面配合文字内容,缺乏镜头语言的主观能动性和画面的连贯性。实现“电影化”的新闻剪辑,就要在文稿编辑完成后,确定剪辑主线,将节目中的各个故事元素组合为整体剧情,从而确保剪辑的流畅性。

从剪辑手段来看,可以考虑加入更多戏剧剪辑元素,采用去新闻色彩的剪辑手法,增加画面的镜头感。通过运用镜头语言剪辑画面,结合一些新媒体短视频快速运镜技巧,更好地展现新闻的叙事风格。《今日关注》栏目的小片剪辑侧重特效运用,运用额外场景和视觉、动画效果,精心控制节奏和节拍,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保证了整个剪辑的流畅性和艺术性。

此外,还可以改变传统电视节目画面比例,如4:3或16:9,转而采用更宽的电影标准(如1.85:1或2.35:1),以此来改变素材的景深,营造更具冲击力的画面层次感。另外,在声音处理上可以考虑使用跟踪和同步音乐的方法来控制剪辑节奏。

在画面剪辑过程中,要始终具有电影剪辑思维,关注每一组画面的机位感。例如,在人物访谈中,可使用多机位过肩画面来丰富镜头层次,打破传统新闻固定机位的单一性。值得注意的是,当新闻事件缺乏现场画面时,编导应运用一些恰当的特效和相关新闻事件模拟还原事件本身的故事性,而非简单使用关联性不强的空镜代替。例如《今日关注》节目在谈到“北溪”天然气泄露事件时,背景讲到对这个事件进行水下调查并没有公布相关画面,但关于这一事件的新闻素材中有相关水下探测的画面,此时画面在标明资料的前提下,用这段素材代替稿件所述事件并辅以特效,还原了事件场景,使画面更具故事性,实现了“电影化”的表达效果。

(三)演播室的空间再造是“电影化”的手段

电影和电视都有所谓的“第四堵墙”,即屏幕与观众之间的虚拟屏障,它隔开了节目的虚拟空间与观众所处的现实空间。对电视节目来讲,“第四堵墙”成为一种视觉和心理隔阂,以致观众难以与节目内容产生直接关联,随之弱化了节目的观感性。

随着5G、AI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视觉和心理障碍不再是不可逾越的。运用新技术手段打破“第四堵墙”的界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影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电视节目多以固定机位和单一机位进行节目录制,而电影拍摄则采用多机位和活动机位进行拍摄。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演播室可以借鉴电影拍摄方式进行多摄像头改造,利用多个摄像头实现360度环绕拍摄,以拓宽观众的视野,减少空间感的限制。例如,2022年“超级碗中场秀”的拍摄,就采用了12台Sony Venice 6K全画幅摄影机和Fujinon Cinema Box镜头,其超强的电影画面感,是电视和电影两个领域的高端综合展现,也代表了两个领域目前的技术水平。

此外,演播室还可以通过引进虚拟技术来弱化空间界限,着力营造更为宽敞的感觉。如使用绿幕技术,在不同的新闻事件背景下运用不同的虚拟背景,使演播室不局限于有限的物理空间,而是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

在演播室的再造中,还可考虑设计多元化的布景,增加层次感,营造空间感。通过摆放艺术品等方式来装饰空旷的演播室,使其更能抓住观众注意力,增强“电影化”的氛围感。同时,应注意灯光的设计效果,根据节目内容来呈现不同的光效层次。适当增加混响效果,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流畅,进一步减少空间限制,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五、结语

本文在深入对比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如何借鉴电影艺术手段以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性。近年来电视节目“电影化”的广泛应用与实践,充分证明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运用“电影化”手段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4《今日关注》栏目)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5年第3期

原标题:《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电影化”发展探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