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介演进中,软件至关重要。据不完全统计,苹果手机软件商店里有150万个软件。这些软件以手机、iPad等终端为载体,构成了当下人们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并借助智能技术搭建的全新赛博空间延伸着人类的时空领域,拓展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海量的软件里,大多数人会挑选出一两个适合的软件作为自己的互联网根据地,这里将其统称为“赛博根据地”。
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关于“赛博根据地”的提法,笔者将其定义为: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互联网生存空间,人们对其有一定的情感依赖,一般指某一软件或平台。
Z世代青年指的是出生在1995年至2005年间的青年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此刻正处于已经迈入社会或即将迈入社会的状态,同时,他们又是这“原子化”社会的微粒之一,位于人生的交叉口。本文对抽样的8位Z世代青年进行深度访谈,过了解他们在这一方赛博空间的生存状况,探究他们选择赛博根据地的类型及选择的原因。
一、研究综述
“双重勾连”最早起源于语言学家安德鲁·马丁内特的自然语言分析,他认为语言的形态和语音以及两者的相互联结在意义建构方面都非常重要。在新闻传播领域,英国学者罗格·西尔弗斯通在其著作《电视与日常生活》中分析电视与家庭生活的关系时对“双重勾连”理论作出了具体阐释:“电视与家庭发生双重勾连,电视技术的重要性依赖于它作为物品和作为媒介的挪用特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1996年西尔弗斯通和哈登又提出了“三重勾连”,包括技术之物、节目信息和符号场景;2006年,英国学者玛伦·哈特曼在《信息传播技术的三重勾连:作为技术物品、符号环境和个人文本的媒介》中提出,媒介消费研究不仅要延伸至双重勾连理论,也要回归三重勾连。
当前国内关于“三重勾连”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参考西尔弗斯通对电视技术的论述,对相关实体技术品在中国场域内进行阐释。如学者马新瑶从驯化理论的视角切入手机抵抗实践,从“三重勾连”的理论视角分析人们使用的抵抗策略,并从手机媒介出发,从物质维度、文本维度和情境维度对“三重勾连”作出定义。
本文从非实体的应用程序出发,不限定某一特定软件,既是对传统研究语境的回应,也是在新技术语境下应有的推进。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赛博根据地,又是出于什么样的需求或心理选择这些赛博根据地,成为本文将要着重探讨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本文希望可以对“双(三)重勾连”理论的研究做出非实体科技方面的补充。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询问受访者“是否是最喜欢/最依赖的软件”“有无持续使用的意愿”“是否愿意寻找替代软件”等问题帮助受访者确定自己是否有赛博根据地,最终通过抽样有效获取8名Z世代访谈对象,包括5名女性和3名男性。
研究者一共设计了8个基础问题,包括喜欢使用该软件的原因、从中获得了什么、使用软件的时间和频率,以及研究者自己对依赖程度的打分等。同时,为了不泄露受访者的个人信息,本文对他们进行了编号(表1)。
三、研究发现
(一)赛博根据地的选择
通过对访谈的8位Z世代青年选择的赛博根据地进行概括,他们的使用目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社交型软件、娱乐型软件和知识资源分享型软件。这三种类型并不完全割裂,不同的软件功能也有交叉。
小红书是展现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平台,致力于打造“你的生活指南”,在小红书里每月有2亿人在分享生活经验,使用者通过浏览别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可以发现更多元的世界,从而进一步给自己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些行动参考。
“我使用小红书主要还是为了获得快乐,娱乐偏多,同时我觉得它也有知识库的作用,我给我的收藏设置了分组,这些收藏的内容可能都是我后期能用得上的东西,有趣又有用。平时的出行探店、穿搭、美食、彩妆等我都会在小红书找参考。”(A1)
Vae+是一款专门为许嵩粉丝提供的线上交流平台,首页有许嵩最新的官方新闻资讯,包括新闻、专访、图集和视频等,圈子广场可发帖与许嵩及其他人互动,“发现”页面还能查看“附近的人”,结交身边好友等。
“一开始这个软件对于我来说可能是获取许嵩最新动态的软件,后来我会在这里记录,也会在这里认识很多朋友,一起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交流一些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让我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更多优秀的人。”(A5)
Soul是一款匿名社交App,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沉浸式、低延迟性的社交场域。根据其公布的2021年3月数据,Soul是行业同品类中日均DAU(日活用户)启动次数最高的App之一,同时是日均发布率和Z世代用户渗透率最好的App之一。作为算法驱动的社交游乐园,其愿景是持续打造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
“我用它来记录生活,为自己的情感抒发找到一个窗口,同时我也可以在这个软件上面看看别人的生活,我见识到互联网生物的多样性,一些奇葩网友的观点让我大开眼界。”(A6)
微博是一款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媒体、网络平台。
“除了微博热搜榜以外,微博还可以让我接触到不同圈层的人,可以拓展我的知识和眼界。而且微博的交流更多是深层次的,可以找到某种共鸣。”(A7)
小黑盒和网易云音乐软件分别是为游戏玩家和音乐爱好者专门定制的应用,小黑盒集新闻资讯、游戏库资料、玩家社区、游戏战绩查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网易云音乐作为一个音乐平台,也具备了海量曲库、精品播客和有声剧场等多种功能。
“它(小黑盒)是一个游戏佬的小众社区,类似于贴吧这种,我平常会在上面看看别人的日常,什么日常都有,生活的、游戏的,看个热闹。”(A2)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啥那么钟情于网易云(音乐),可能是那些戳人的乐评、可分享的云村,一般除了听歌以外,我也会在这个软件上面发一些我自己的日常,当作我的互联网随笔记录。”(A8)
西窗烛和酷安分别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和科技数码社区,二者都是以知识“干货”分享类为主打特色,使用者主要是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和科技数码类知识为主要诉求。
(二)“三重勾连”下的选择原因
1.第一重勾连:作为软件的基本功能满足
一是达成使用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笔者发现8名受访Z世代青年的使用目的主要是社交、娱乐和求知,可见,选择这些赛博根据地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中上层次的需求。
二是软件自身设计优势。网易云音乐的音乐多形式分享和年度报告中构建的数字自我和理想自我等,都会增强使用者的体验感。另外,软件的设计者是否在设计时正确考量到使用者的使用心理也会对人们的选择产生影响。小红书和抖音同样具有娱乐功能,但是小红书界面的可操作性会让受访者可以自主选择。
“可以选择我想看的部分,但是像抖音,你没得选,刷到哪里是哪里”。(A1)
三是去商业化减少使用者心理排斥。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很多软件为了留住使用者,采用算法推荐方式推送内容,导致“信息茧房”效应,让使用者产生排斥心理。另外,平台上的内容发布者如果脱离原本单纯的“分享”,进行带货、广告植入等也会使使用者产生排斥心理。
“同样是观看别人的日常分享,我不喜欢微博和小红书这些,它们的内容很多都有一定的商业色彩,不是纯粹的分享,而小黑盒就没有热度一说,所以在里面发帖和评论的都只是单纯的问问题、调侃之类的,目的都很纯粹。”(A2)
2.第二重勾连:作为媒介的深层需求转化
一是打破固有社交圈层。社交媒体时代以前,人们的聚集主要靠的是地缘和血缘,但由互联网带来的中介化交往以兴趣相投或其他因素代替了地理位置上的接近,重构了人际关系。根据长尾理论,日常交往过程存在很多小众兴趣,现实中或许很难找到和小众兴趣有共同话题的人,但是在互联网空间里往往能找到更加志同道合的人,人们也往往会选择这些空间作为自己的赛博根据地。
二是积累社会资本。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整合。如果个人属于一个网络,那么网络作为一个整体就会对个人提供信用支持和资源供给。由于个人可以在自己的赛博根据地里打破固有社交圈层,他们认识新的圈层的人,如果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则很有可能成为个人新的社会资本。此外,信息知识作为社交货币的维度之一,通过在如西窗烛和酷安这类知识资源分享型软件获取知识,也会成为使用者潜在的社会资本。
“如果说它(西窗烛)会影响到我的现实生活世界,可能就是它可以给我带来知识积累,作为我的一种谈资,增加我在现实社交中的社交魅力。”(A3)
三是成名的想象。“成名的想象”的说法最早是陆晔、潘忠党在《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中提出的。在互联网时代,正如安迪·沃霍尔提出的“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越来越多的网友也对“爆火”和“热门”产生了成名式想象。
“我在(小红书)发布作品的时候会有‘会不会引发关注’的期待,也会想着自己会不会爆火从此走上博主之路。”(A2)
3.第三重勾连:作为环境的根据地想象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线上社交已经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人们的线下关系被挪到了线上,诸如微信等社交媒体线上沟通的“随时随地性”又将本来可能在特殊环境下才会产生的社交压力变成了随时随地都会给使用者造成直接或隐形的压力,于是,一部分人选择逃离原有的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空间里寻找新的赛博根据地。
而作为被使用者选择的赛博根据地,选择的过程就包含着使用者对在互联网空间内寻找新的家园式环境的想象。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的每一次驻留、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浏览都在构建出关于个体的互联网家园。或许在很多人眼里,Z世代青年是不羁的,是叛逆的,可正是这些在使用过程中被构建出来的赛博根据地,给了他们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一隅空间。
“我很少在微信分享我的日常,微信大多数时候都是熟人社交,一般在朋友圈里都是在扮演属于我的角色,打造我想让他们看到的人设,而微博可以随意发疯,表现真实的自己。”(A7)
“我喜欢这个软件(soul)主要在于双方的不确定性,隔着一根网线聊天区别于现实社交,我可以有选择地表现自己,同时也知道自己看到的只是对方的一部分,在谁都不认识谁的环境下更好侃大山了。”(A6)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解“三重勾连”,从软件、媒介和环境三个角度分析Z世代选择赛博根据地的类型及原因。
第一,作为软件,基于其自身的设计和功能定位构成了第一重勾连,也是使用者选择某软件的最直接原因。QuestMobile发布的《2022Z世代洞察报告》显示,受到基础生活的殷实及受人生阶段特征的影响,Z世代更加追求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现实需求。而软件自身的设计优势和后期去商业化的内容等,也会加深使用者对该软件的依赖程度,进而慢慢发展成自己的赛博根据地。另外,软件设计的细分领域,像小黑盒针对游戏玩家、网易云针对音乐爱好者等,更有利于人们精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赛博根据地。
第二,作为媒介,由软件基础功能转化来的深度需求的满足是第二重勾连。使用者通过新的软件打破固有的社交圈层,构成新的社交网络作为自己社交资本的积累。
第三,作为环境,人们对于赛博根据地的选择和使用本身就包含了自身对于在互联网空间中理想生存环境的想象。诸如像微信、QQ这类社交软件,更多的是将原有的社交关系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会让人尤其是处于晚辈的Z世代青年人感到社交压力,很多人会选择一个更为小众、不易被熟人发现的赛博根据地进行数字化生存。
“一盏灯,一方印,此间一隅安吾心。”一方面,作为应用软件,其自身的基本功能满足了使用者实用主义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互联网生存空间,或许其也满足了人们对“安吾心”的期待和想象。也正是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赛博根据地才兼具了理性和浪漫的双重色彩。■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5年第3期
原标题:《赛博根据地:Z世代青年的互联网栖居之所》
